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Semen Vignae Umbellata,Semen Vignae Angularis
别名
小豆、赤豆、红豆、红小豆、猪肝赤、杜赤豆、小红绿豆、朱赤豆、金红小豆、朱小豆
性味归经
味甘、酸,性微寒;归心、小肠、脾经
药材分类
植物
,赤小豆,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umbellata(Thunb.)OhwietOhashi和赤豆Vignaangularis(Willd.)OhwietOhashi的种子。具有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的功效。主治水肿,脚气,黄疸,淋病,便血,肿毒疮疡,癣疹。,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
主治
1、水肿、脚气:赤小豆有利水消肿及健脾之功。
2、湿热黄疸、热淋等:赤小豆利水,亦清小肠火,可使湿热从小便出。
3、热毒疮疡、痈疽、丹毒、痄腮等:赤小豆外用能清热解毒,散瘀排脓消痢。
4、热毒便血、肠痈等:取赤小豆散血、解毒消痈之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生研调敷;或煎汤洗。
注意事项
阴虚津伤者慎用,过剂可渗利伤津。
化学成分
1、赤小豆:含糖类、三萜皂甙。每百克含蛋白质20.7g,脂肪0.5g,碳水化物58g,粗纤维4.9g,灰分3.3g,钙67mg,磷305mg,铁5.2mg,硫胺素0.31mg,核黄素0.11mg,烟酸2.7mg等。
2、从赤豆中分离得到3-呋喃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右旋儿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甙和1D-5-O-(α-D-吡喃半乳糖基)-4-O-甲基肌醇。还分离得到6个齐墩果烯低聚糖甙:赤豆皂甙Ⅰ,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花二醇;赤豆皂甙Ⅱ,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赤豆皂甙Ⅲ,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赤豆皂甙Ⅳ,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28-O-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刺叶丝石竹酸;赤豆皂甙Ⅴ,即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和赤豆皂甙Ⅵ,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葡萄糖醛酸基]-2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
3、从赤豆的热水提取物中还得到三种黄烷醇鞣质:D-儿茶精、D-表儿茶精和表没食子儿茶精。从新鲜种子中分离到原矢车菊素B1和B3。
药理作用
从赤小豆中分得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00左右,为一以酪氨酸为N-末端,由5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一多肽。其对酸、碱、热均较稳定,对胰蛋白酶有较强的不可逆竞争性抑制作用,Km和Ki值分别为1.43×10-3mmol/L和2.4×10-6mmo/L。在体外对人体精子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抑制人精子的顶体酶,抑制摩尔比为1∶1.39,抑制常数为1.1×10-3。
相关论述
1、《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2、《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
3、《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4、《日华子》:“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5、《医学入门·本草》:“催难产,下乳汁及产后心闷烦满不食。乃行水通气健脾之剂。”
,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药膳食疗:
山药赤小豆粥: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和胃、利水消肿。用于肝炎患者,兼有大便泄泻、小便短少、倦怠腹胀、舌干口渴等症者食用。
原材料:赤小豆30g,山药30g大米50g,白糖10g。
做法:把赤小豆去杂质、洗净,山药用清水润透,切3厘米见方的薄片大米淘洗干净。把赤小豆、大米、山药、白糖同放锅内,加水800ml。把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50分钟即成。
用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g。
相关配伍
1、治水肿,脚气,可单用煎服,食豆饮汁,或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配用。脚气浮肿并可煎汁温渍足膝。若遍身水肿,气急不得坐卧,以赤小豆,配桑白皮泻肺行水消肿。
2、治卒大腹水肿,《补缺肘后方》以本品配白茅根利水消肿。
3、治脾虚水肿及现代临床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可以本品与鲤鱼、乌鱼煮食。
4、治伤寒瘀热发黄初起,黄疸尚轻,兼寒热者,赤小豆与麻黄、连翘等同用,以发表清热,利湿退黄如《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5、治急黄色如金黄,神识昏迷,可于清热开窍药中加入本品,如与麝香、熏陆香、瓜蒂等研末内服,并吹鼻,如《圣惠方》赤小豆散。
6、治热淋,血淋,《修真秘旨》以本品为末,葱汤调服。
7、治热毒疮疡,痈疽,丹毒,痄腮等,常单味研末以醋或鸡子清或蜂蜜或清水调敷。
8、治痄腮腮颊热肿,《纲目》以赤小豆末和芙蓉叶末同用调涂;风瘙瘾疹,则赤小豆与荆芥研末调涂。
9、治热毒便下鲜血,及肠痈脓已成,赤小豆单味煎服或配当归同用,如《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散。
10、治肠痈,亦常配薏苡仁等同用,如《疡科捷径》之赤豆薏苡仁汤。
,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
主治
1、水肿、脚气:赤小豆有利水消肿及健脾之功。
2、湿热黄疸、热淋等:赤小豆利水,亦清小肠火,可使湿热从小便出。
3、热毒疮疡、痈疽、丹毒、痄腮等:赤小豆外用能清热解毒,散瘀排脓消痢。
4、热毒便血、肠痈等:取赤小豆散血、解毒消痈之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生研调敷;或煎汤洗。
注意事项
阴虚津伤者慎用,过剂可渗利伤津。
化学成分
1、赤小豆:含糖类、三萜皂甙。每百克含蛋白质20.7g,脂肪0.5g,碳水化物58g,粗纤维4.9g,灰分3.3g,钙67mg,磷305mg,铁5.2mg,硫胺素0.31mg,核黄素0.11mg,烟酸2.7mg等。
2、从赤豆中分离得到3-呋喃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右旋儿茶精-7-O-β-D-吡喃葡萄糖甙和1D-5-O-(α-D-吡喃半乳糖基)-4-O-甲基肌醇。还分离得到6个齐墩果烯低聚糖甙:赤豆皂甙Ⅰ,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槐花二醇;赤豆皂甙Ⅱ,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赤豆皂甙Ⅲ,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赤豆皂甙Ⅳ,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28-O-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刺叶丝石竹酸;赤豆皂甙Ⅴ,即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大豆皂醇B和赤豆皂甙Ⅵ,即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葡萄糖醛酸基]-29-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赤豆皂醇。
3、从赤豆的热水提取物中还得到三种黄烷醇鞣质:D-儿茶精、D-表儿茶精和表没食子儿茶精。从新鲜种子中分离到原矢车菊素B1和B3。
药理作用
从赤小豆中分得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000左右,为一以酪氨酸为N-末端,由5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一多肽。其对酸、碱、热均较稳定,对胰蛋白酶有较强的不可逆竞争性抑制作用,Km和Ki值分别为1.43×10-3mmol/L和2.4×10-6mmo/L。在体外对人体精子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显著抑制人精子的顶体酶,抑制摩尔比为1∶1.39,抑制常数为1.1×10-3。
相关论述
1、《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2、《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
3、《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4、《日华子》:“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5、《医学入门·本草》:“催难产,下乳汁及产后心闷烦满不食。乃行水通气健脾之剂。”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药膳食疗:
山药赤小豆粥:
功效:清热利湿、健脾和胃、利水消肿。用于肝炎患者,兼有大便泄泻、小便短少、倦怠腹胀、舌干口渴等症者食用。
原材料:赤小豆30g,山药30g大米50g,白糖10g。
做法:把赤小豆去杂质、洗净,山药用清水润透,切3厘米见方的薄片大米淘洗干净。把赤小豆、大米、山药、白糖同放锅内,加水800ml。把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50分钟即成。
用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g。
相关配伍
1、治水肿,脚气,可单用煎服,食豆饮汁,或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配用。脚气浮肿并可煎汁温渍足膝。若遍身水肿,气急不得坐卧,以赤小豆,配桑白皮泻肺行水消肿。
2、治卒大腹水肿,《补缺肘后方》以本品配白茅根利水消肿。
3、治脾虚水肿及现代临床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可以本品与鲤鱼、乌鱼煮食。
4、治伤寒瘀热发黄初起,黄疸尚轻,兼寒热者,赤小豆与麻黄、连翘等同用,以发表清热,利湿退黄如《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5、治急黄色如金黄,神识昏迷,可于清热开窍药中加入本品,如与麝香、熏陆香、瓜蒂等研末内服,并吹鼻,如《圣惠方》赤小豆散。
6、治热淋,血淋,《修真秘旨》以本品为末,葱汤调服。
7、治热毒疮疡,痈疽,丹毒,痄腮等,常单味研末以醋或鸡子清或蜂蜜或清水调敷。
8、治痄腮腮颊热肿,《纲目》以赤小豆末和芙蓉叶末同用调涂;风瘙瘾疹,则赤小豆与荆芥研末调涂。
9、治热毒便下鲜血,及肠痈脓已成,赤小豆单味煎服或配当归同用,如《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散。
10、治肠痈,亦常配薏苡仁等同用,如《疡科捷径》之赤豆薏苡仁汤。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荚果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并打下种子,去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横切面
(1)赤小豆: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列,细胞内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支持细胞1列,呈哑铃状,其下为10列薄壁细胞,内侧细胞呈颓废状。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并含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和簇晶。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型细胞间隙。
(2)赤豆:子叶细胞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不含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75%乙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赤小豆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冰醋酸-甲醇-水(70∶35∶10∶8)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材性状
1、赤小豆:种子圆柱形而略扁,两端稍平截或圆钝,长5-7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或暗红棕色。平滑,稍具光泽或无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种子长度的2/3,中央凹陷成纵沟;另一侧有一条不明显的种脊。质坚硬,不易破碎;剖开后种皮薄而脆,子叶2枚,乳白色,肥厚,胚根细长,弯向一端。气微,味微甘,嚼之有豆腥气。
2、赤豆:种子近矩圆形而稍扁,直径4-6mm,与赤小豆的主要区別为种脐平而不突起,中央也不凹陷。
均以颗粒饱满、色紫红发暗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豇豆属赤小豆和赤豆。
形态特征
1、赤小豆: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茎长可达1.8m,密被倒毛。三出复叶;叶柄长8-16cm;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3枚,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长6-10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阔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3浅裂,两面均无毛,纸质;小叶具柄,脉3。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极短;小苞2枚,披针状线形,长约5mm,具毛;萼短钟状,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肾形,顶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有角状突起;雄蕊10,二体,花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线形。荚果线状扁圆柱形。种子6-10颗,暗紫色、长圆形,两端圆,有直而凹陷的种脐。花期5-8月,果期8-9月。2、赤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茎上有白色长硬毛。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被白色长柔毛,小托叶线形;叶柄长达20cm,被疏长毛;顶生小叶卵形,侧生小叶斜方状卵形,长5-10cm,宽3.5-7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微3裂,两面被疏长毛;小叶柄很短;基出脉3条。花2-6朵,着生于腋生的总花梗顶部,黄色;小苞片线形,较萼长;萼钟状,5齿裂,萼齿三角形;旗瓣扁圆形或近肾形,常稍歪斜,顶端凹,翼瓣宽于龙骨瓣,具短爪及耳,龙骨瓣上端弯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状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与1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近先端有毛。荚果圆柱形稍扁,成熟时种子间缢缩,含种子6-10粒。种子椭圆形,两端截形或圆形,暗红色,种脐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1、赤小豆:栽培或野生。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2、赤豆: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道地产区
1、赤小豆:产于吉林、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江西、广东、云南等地。销全国。
2、赤豆:产于吉林、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销全国。
生长见习
赤小豆适应性强,一般农田都可栽种。以向阳,土壤疏松,中等肥力(过肥易徒长,结荚少)为好,不宜连作。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开1.3m宽的高畦,按行距各33cm开窝,每窝播种子5-6粒,1h㎡用种子量22.5-30kg,播后盖人畜粪水拌湿的火灰1把。可与其他作物如甘薯间作,也可在果园空闲地上点播。
病虫防治
1、锈病,用65%代森锰锌500倍液防治。
2、病毒病,除去中心病株,结合蚜虫防治。
3、虫害有潜叶蝇、红蜘蛛及蚜虫等。
,,赤小豆的功能,赤小豆的主治,赤小豆的功效,赤小豆的用法用量,赤小豆的价格,赤小豆的临床应用,赤小豆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