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包谷火焰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止泻。

主治

主治暑热腹泻。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植物形态详玉蜀黍条。

生长环境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30°–50°的纬度之间。栽培面积最多的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和罗马尼亚。我国的玉米主要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为栽培


现在野生种已不存在


可能起源于墨西哥高原


在是前期即为美洲当地居民所栽培


在秦岭、西藏察隅、墨脱、波密、樟木一带、青海东部等中国各地亦有栽培。

生长见习

温度

玉米是喜温作物


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玉米生物学有效温度为10℃。种子发芽要求6—10℃


低于10℃发芽慢


16—21℃发芽旺盛


发芽最适温度为28—35℃


40℃以上停止发芽。苗期能耐短期-2—3℃的依温。拔节期要求15—27℃


开花期要求25—26℃


灌浆期要求20—24℃。不同玉米品种对温度的要求也不相同


我国早熟品种要求积温2000–2200℃;中熟品种2300一2600℃;晚熟品和25OO–28OO(3000)℃。世界玉米产区多数集中在7月份等温线为21–27℃


无霜期为120—180天的范围内。

光照

玉米是短日照植物


在短日照(8–10小时)条件下可以开花结实。光谱成分对玉米的发育影响很大


据研究白天蓝色等短波光玉米发育快


而早晨或晚上以红色等长波光发育快。玉米为C4植物


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光的饱和点高


一般玉米光合强度为35–80mgCO2/dm2·叶·小时。

水分

玉米的植株高


叶面积大


因此需水量也较多。玉米生长期间最适降水量为410—640mm


于旱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认为夏季低于150mm的地区不适于种植玉米


而降水过多


影响光照


增加病害


倒伏和杂草危害


也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虽然玉米需水较多


但相对需水量不太高


蒸腾系数240—370


比大麦(280一400)、燕麦(340一500)、紫花首清(831)、三叶草(797)低


耗水量较为经济。玉米有强大的根系


能充分利壤中的水分。在温度高


空气干燥时


叶片向上卷曲


减少蒸腾面积


使水分吸收与蒸腾适当平衡。

土壤

玉米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土质疏松


土质深厚


有机质丰富的黑钙土、栗钙土和砂质壤土


出在6一8范围内都可以种植玉米。玉米苗期能生长在含NaCl0.21%的土壤中


大于植株死亡。玉米植株含有16种元素


除C、H2O2来自CO2。和都要从土壤中吸收。需要量较大的有N、P、K、S、Ca和Mg等


需要量较少的有Fe、Mn、Zn、Cu、Ba和Cl2等。玉米从抽雄前10天到抽华后25—30天是玉米于物质积累最快、吸肥最多的阶段


这个阶段吸收占总吸肥量70—75%的N、60—70%的P和65%的K。每生产100斤玉米籽粒需NI.75一2.22kg、H2PO40.59–0.85kg和K2o1.5—1.84kg。三要素的比例为2.6:1:2。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播种

我国玉米产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


要根据本地的霜期长短


土壤质地


土壤地力


种植月份


选择适宜的品种


饲用玉米和马齿型杂交种产量高。还要注意良种的繁育


适当安排种子田面积。

温度:玉米的播种期受温度


湿度的影响


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拔节期日均18℃以上。从抽穗到开花日均26~27℃。春播玉米在7.6cm上层内稳定在15℃为最佳播种期。华北地区夏播玉米在小麦或豌豆收获后及时播种。播种深度


依土壤墒情为2.5–10cm


以5一6cm最适宜。

土壤:玉米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长。玉米适宜的土壤pH为5~8


以PH6.5~7.0最适。耐盐碱能力差


特别是氯离子对玉米为害大。玉米根系发达


适应性也强


它对土壤种类的要求不严格


但是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


它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


所以一般我们都要选择地势较平坦


土层深厚


质地疏松


通透性好


肥力中等以上


保水


保肥力较好的地块


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合理间距:每亩播种量3一4kg


每亩4000一6000株。饲用玉米的种植方式。单播


从种植到收获便于机械操作。和大豆、袜食豆、豌豆、毛叶苕子间作


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蛋白质产量。

种子:我们所种植的玉米种子都是杂交种子


通俗的说法就是一年种(不能留种)


主要是利用它的杂种优势


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以及它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选种不要选择隔年种


主要是发芽低。

营养:基肥的作用主要是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疏松土壤


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


及时供应苗期的养份


促进根系发育


为培育壮苗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管理

玉米植株高大


籽粒和茎叶产量高


要求管理精细。施肥、灌水、化学锄草及防治病虫害等是玉米高产栽培管理中的关键技术措施。要获得高产优质的玉米


播前每亩施2000—3000kg优质厩肥作为基肥。播种时施4—5kg/亩硫酸按


15—20kg/亩过磷酸钙


2一3kg/亩氯化树作种肥在拔节、孕穗、抽雄、开花灌浆期追施氮肥。全生育期施氮素10一20kg/亩。N:P:K为1:0.5一0.8:0.8。玉米喜半干旱气候


但对水分十分敏感。开花期一株玉米每天耗水约2kg


每亩每天耗水3—4m3


全生育期耗水250—350m3。不同生育用玉米对水分的需要不同。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10天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


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称为“需水临界期”。这个时期要进行灌溉。玉米一生中一般要浇水3—4次


依不同地区


具体情况而异。灌水方法


我国目前多为沟灌、畦灌


最近发展利用喷灌、滴灌


后两种方法


既节约用水


又灌溉均匀。玉米不耐涝


在地下水位高及南方雨量大的地区


要注意排水或采取垄作、合田的栽培方式防止涝害。

病虫防治

玉米病虫害有30多种


经常发生叶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黑条矮缩病、青枯病、小斑病、大斑病、圆斑病、灯蛾、病毒病、茎腐病、锈病、炭疽病、霉斑病、矮花叶病、普通花叶病等病害及粘虫、玉米螟、蝼蛄、地老虎、蛴螬等虫害。应注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及药剂防治等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青枯病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管理预防之。

一、玉米大斑病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


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


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


灰褐色或黄褐色


长5-10厘米


宽1厘米左右


有的病斑更大


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


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


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


沿叶脉扩展


为褐色坏死条纹


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


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


病菌繁殖迅速


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


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


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


隔7~10天喷药一次


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


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


逐渐向上蔓延


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


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


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分生孢子也可越冬


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


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


月平均气温25℃以上


降水多


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


土壤肥力差


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


秋后深耕土壤


深埋病残体


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


增施有机肥


穗期追施氮肥


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


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


每亩用50-75千克


隔7-10天喷1次


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


造成穗腐


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


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


初为水浸状


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


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


有同心轮纹


病斑中部淡褐色


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


后扩大为圆形大斑


也具有同心轮纹


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由于穗部发病较重


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


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


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


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抱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


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进行再侵染。

3.防治办法:

(1)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


并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发病严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

(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


重点喷洒果穗。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


一般连喷2次


间隔7-10天。

四、玉米纹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淡褐色


水浸状


病、健部界线模糊


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


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


边缘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


后结成白色小绒球


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


组织解体。

发病规律:以菌核在土中越冬


第二年侵染玉米


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


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


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


抽雄期病情发展快


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


发病重;高水肥、密度大


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


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


降水量大


易诱发病害。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


田间通风透光好


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


避免偏施氮肥


合理排灌


降低田间湿度


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


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


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


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


或20%粉剂25克


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


加水50-60千克茎叶喷雾。

五、玉米黑粉病

症状: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


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


最后外膜破裂


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


直径仅l-2厘米或更小


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


直径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


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


仅个别小花受侵产生病瘤


其它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


春季条件适宜时


萌发产生担孢子


随气流传播


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


偏施氮肥


组织伤口处有利于病菌人侵。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


发病较重。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2)消灭侵染菌源玉米收获后


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


作堆肥时需经腐熟


并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


以减少越冬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倒茬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防治玉米螟


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此外


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


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六、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现症状。发病早的植株


果穗和雄穗均受害


发病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果穗较健穗短


顶端尖


不抽花丝


整个果穗变成病瘿


后期苞叶张开


内部黑粉散落后


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


似乱发状。雄林早期受害


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

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一年侵染1次


无再侵染。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上越冬。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


由玉米幼芽入侵


最后进人雄花和果穗


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玉米播种后至五叶期


土壤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一是影响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

防治办法:

(1)选用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


种植抗病杂交种。

(2)拔除病株发现病株


及早拔除


要做到早拔、彻底拔


并带出田外深埋。

(3)农业措施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


施用净肥


秸秆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深翻土壤


加强水肥管理


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4)药剂拌种选用15%粉锈宁或羟锈宁可湿性粉剂


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


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

七、玉米茎腐病

症状: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


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


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


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


内部空松


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


髓部空松


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发病规律:玉米茎腐病田间以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种子带茵为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由根系侵人


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


特别是雨量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自交系


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


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2)实行轮作深翻土地


清除病株残体


秸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等


以减少土壤茵源。

八、玉米干腐病

症状:玉米生长期均可被害


以生长后期被害较重。为害茎秆和果穗。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生褐色、黑褐色、紫红色大病斑


严重时茎秆从病部折断。病果穗穗轴变松


易折断


病穗下部子粒变褐色无光泽


粒间常有白色菌丝体


病穗与苞叶粘连


不易剥开。

发病规律:玉米干腐病以菌丝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


玉米生长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和发病。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


温度低


幼苗长势弱


容易发病。

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选育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


秋季深翻士壤


清除田间病残组织


减少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播种


增施有机肥等


培育壮苗


提高抗病力。

(2)药剂防治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


隔7天再喷1次。

九、玉米螟

十、玉米蚜虫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止泻。

主治

主治暑热腹泻。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植物形态详玉蜀黍条。

生长环境

玉米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在30°–50°的纬度之间。栽培面积最多的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和罗马尼亚。我国的玉米主要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为栽培


现在野生种已不存在


可能起源于墨西哥高原


在是前期即为美洲当地居民所栽培


在秦岭、西藏察隅、墨脱、波密、樟木一带、青海东部等中国各地亦有栽培。

生长见习

温度

玉米是喜温作物


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玉米生物学有效温度为10℃。种子发芽要求6—10℃


低于10℃发芽慢


16—21℃发芽旺盛


发芽最适温度为28—35℃


40℃以上停止发芽。苗期能耐短期-2—3℃的依温。拔节期要求15—27℃


开花期要求25—26℃


灌浆期要求20—24℃。不同玉米品种对温度的要求也不相同


我国早熟品种要求积温2000–2200℃;中熟品种2300一2600℃;晚熟品和25OO–28OO(3000)℃。世界玉米产区多数集中在7月份等温线为21–27℃


无霜期为120—180天的范围内。

光照

玉米是短日照植物


在短日照(8–10小时)条件下可以开花结实。光谱成分对玉米的发育影响很大


据研究白天蓝色等短波光玉米发育快


而早晨或晚上以红色等长波光发育快。玉米为C4植物


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


光的饱和点高


一般玉米光合强度为35–80mgCO2/dm2·叶·小时。

水分

玉米的植株高


叶面积大


因此需水量也较多。玉米生长期间最适降水量为410—640mm


于旱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一般认为夏季低于150mm的地区不适于种植玉米


而降水过多


影响光照


增加病害


倒伏和杂草危害


也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虽然玉米需水较多


但相对需水量不太高


蒸腾系数240—370


比大麦(280一400)、燕麦(340一500)、紫花首清(831)、三叶草(797)低


耗水量较为经济。玉米有强大的根系


能充分利壤中的水分。在温度高


空气干燥时


叶片向上卷曲


减少蒸腾面积


使水分吸收与蒸腾适当平衡。

土壤

玉米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土质疏松


土质深厚


有机质丰富的黑钙土、栗钙土和砂质壤土


出在6一8范围内都可以种植玉米。玉米苗期能生长在含NaCl0.21%的土壤中


大于植株死亡。玉米植株含有16种元素


除C、H2O2来自CO2。和都要从土壤中吸收。需要量较大的有N、P、K、S、Ca和Mg等


需要量较少的有Fe、Mn、Zn、Cu、Ba和Cl2等。玉米从抽雄前10天到抽华后25—30天是玉米于物质积累最快、吸肥最多的阶段


这个阶段吸收占总吸肥量70—75%的N、60—70%的P和65%的K。每生产100斤玉米籽粒需NI.75一2.22kg、H2PO40.59–0.85kg和K2o1.5—1.84kg。三要素的比例为2.6:1:2。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播种

我国玉米产区自然条件差别很大


要根据本地的霜期长短


土壤质地


土壤地力


种植月份


选择适宜的品种


饲用玉米和马齿型杂交种产量高。还要注意良种的繁育


适当安排种子田面积。

温度:玉米的播种期受温度


湿度的影响


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5~30℃。拔节期日均18℃以上。从抽穗到开花日均26~27℃。春播玉米在7.6cm上层内稳定在15℃为最佳播种期。华北地区夏播玉米在小麦或豌豆收获后及时播种。播种深度


依土壤墒情为2.5–10cm


以5一6cm最适宜。

土壤:玉米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长。玉米适宜的土壤pH为5~8


以PH6.5~7.0最适。耐盐碱能力差


特别是氯离子对玉米为害大。玉米根系发达


适应性也强


它对土壤种类的要求不严格


但是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


它要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


所以一般我们都要选择地势较平坦


土层深厚


质地疏松


通透性好


肥力中等以上


保水


保肥力较好的地块


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合理间距:每亩播种量3一4kg


每亩4000一6000株。饲用玉米的种植方式。单播


从种植到收获便于机械操作。和大豆、袜食豆、豌豆、毛叶苕子间作


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蛋白质产量。

种子:我们所种植的玉米种子都是杂交种子


通俗的说法就是一年种(不能留种)


主要是利用它的杂种优势


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品质以及它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选种不要选择隔年种


主要是发芽低。

营养:基肥的作用主要是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疏松土壤


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


及时供应苗期的养份


促进根系发育


为培育壮苗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管理

玉米植株高大


籽粒和茎叶产量高


要求管理精细。施肥、灌水、化学锄草及防治病虫害等是玉米高产栽培管理中的关键技术措施。要获得高产优质的玉米


播前每亩施2000—3000kg优质厩肥作为基肥。播种时施4—5kg/亩硫酸按


15—20kg/亩过磷酸钙


2一3kg/亩氯化树作种肥在拔节、孕穗、抽雄、开花灌浆期追施氮肥。全生育期施氮素10一20kg/亩。N:P:K为1:0.5一0.8:0.8。玉米喜半干旱气候


但对水分十分敏感。开花期一株玉米每天耗水约2kg


每亩每天耗水3—4m3


全生育期耗水250—350m3。不同生育用玉米对水分的需要不同。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10天是玉米一生中需水最多


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称为“需水临界期”。这个时期要进行灌溉。玉米一生中一般要浇水3—4次


依不同地区


具体情况而异。灌水方法


我国目前多为沟灌、畦灌


最近发展利用喷灌、滴灌


后两种方法


既节约用水


又灌溉均匀。玉米不耐涝


在地下水位高及南方雨量大的地区


要注意排水或采取垄作、合田的栽培方式防止涝害。

病虫防治

玉米病虫害有30多种


经常发生叶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黑条矮缩病、青枯病、小斑病、大斑病、圆斑病、灯蛾、病毒病、茎腐病、锈病、炭疽病、霉斑病、矮花叶病、普通花叶病等病害及粘虫、玉米螟、蝼蛄、地老虎、蛴螬等虫害。应注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及药剂防治等措施及时防治病虫害青枯病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管理预防之。

一、玉米大斑病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


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


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


灰褐色或黄褐色


长5-10厘米


宽1厘米左右


有的病斑更大


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


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


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


沿叶脉扩展


为褐色坏死条纹


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


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


病菌繁殖迅速


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


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


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


隔7~10天喷药一次


共防治2~3次。

二、玉米小斑病

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


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


逐渐向上蔓延


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


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


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分生孢子也可越冬


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


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


月平均气温25℃以上


降水多


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


土壤肥力差


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


秋后深耕土壤


深埋病残体


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


增施有机肥


穗期追施氮肥


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


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


每亩用50-75千克


隔7-10天喷1次


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


造成穗腐


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


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


初为水浸状


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


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


有同心轮纹


病斑中部淡褐色


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


后扩大为圆形大斑


也具有同心轮纹


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由于穗部发病较重


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


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


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


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抱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


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进行再侵染。

3.防治办法:

(1)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


并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发病严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

(2)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


重点喷洒果穗。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


一般连喷2次


间隔7-10天。

四、玉米纹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玉米叶鞘、果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淡褐色


水浸状


病、健部界线模糊


病斑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


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


边缘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盛的菌丝体


后结成白色小绒球


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


组织解体。

发病规律:以菌核在土中越冬


第二年侵染玉米


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


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


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


抽雄期病情发展快


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


发病重;高水肥、密度大


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


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


降水量大


易诱发病害。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


田间通风透光好


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


避免偏施氮肥


合理排灌


降低田间湿度


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


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


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


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


或20%粉剂25克


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


加水50-60千克茎叶喷雾。

五、玉米黑粉病

症状: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


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


最后外膜破裂


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


直径仅l-2厘米或更小


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


直径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


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


仅个别小花受侵产生病瘤


其它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


春季条件适宜时


萌发产生担孢子


随气流传播


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


偏施氮肥


组织伤口处有利于病菌人侵。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


发病较重。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2)消灭侵染菌源玉米收获后


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


作堆肥时需经腐熟


并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


以减少越冬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实行轮作倒茬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防治玉米螟


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此外


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


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六、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现症状。发病早的植株


果穗和雄穗均受害


发病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果穗较健穗短


顶端尖


不抽花丝


整个果穗变成病瘿


后期苞叶张开


内部黑粉散落后


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


似乱发状。雄林早期受害


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

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一年侵染1次


无再侵染。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上越冬。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


由玉米幼芽入侵


最后进人雄花和果穗


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玉米播种后至五叶期


土壤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一是影响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

防治办法:

(1)选用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


种植抗病杂交种。

(2)拔除病株发现病株


及早拔除


要做到早拔、彻底拔


并带出田外深埋。

(3)农业措施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


施用净肥


秸秆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深翻土壤


加强水肥管理


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4)药剂拌种选用15%粉锈宁或羟锈宁可湿性粉剂


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


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

七、玉米茎腐病

症状: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


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


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


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


内部空松


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


髓部空松


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发病规律:玉米茎腐病田间以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种子带茵为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由根系侵人


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


特别是雨量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自交系


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


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2)实行轮作深翻土地


清除病株残体


秸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等


以减少土壤茵源。

八、玉米干腐病

症状:玉米生长期均可被害


以生长后期被害较重。为害茎秆和果穗。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生褐色、黑褐色、紫红色大病斑


严重时茎秆从病部折断。病果穗穗轴变松


易折断


病穗下部子粒变褐色无光泽


粒间常有白色菌丝体


病穗与苞叶粘连


不易剥开。

发病规律:玉米干腐病以菌丝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


玉米生长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和发病。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


温度低


幼苗长势弱


容易发病。

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选育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


秋季深翻士壤


清除田间病残组织


减少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播种


增施有机肥等


培育壮苗


提高抗病力。

(2)药剂防治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


隔7天再喷1次。

九、玉米螟

十、玉米蚜虫


,包谷火焰包的功能


包谷火焰包的主治


包谷火焰包的功效


包谷火焰包的用法用量


包谷火焰包的价格


包谷火焰包的临床应用


包谷火焰包的不良反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