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别名
一朵云、背蛇生、散血叶、破天云、小春花、蛇不见、郎萁细辛、独脚金鸡、独立金鸡、独脚蒿、冬草、黄连七、鸡爪莲
性味归经
味甘、苦
性微寒
归肺、肝经
毒性
有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平肝熄风
止咳
止血
明目去翳。
主治
小儿高热惊搐
肺热咳嗽
咳血
百日咳
癫狂
痫疾
疮疡肿毒
瘰疬
毒蛇咬伤
目赤火眼
目生翳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6-12g
鲜品15-30g。外用:适量
捣烂敷。
注意事项
虚寒、体弱及腹泻者禁服。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2、抗菌作用。
相关论述
《纲目》:“江浙亦有之。外家采制丹砂、硫黄。”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小儿急惊风:阴地蕨15g
加冰糖少许。水炖冲服。(《闽东本草》)
2、治男子妇人吐血后膈上虚热:阴地蕨、紫河车(锉)、贯众(去毛土)、甘草(炙、锉)各半两。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
食后温服。(《圣济总录》抵圣汤)
附注
家畜食后往往造成抽搐
乃至死亡。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平肝熄风
止咳
止血
明目去翳。
主治
小儿高热惊搐
肺热咳嗽
咳血
百日咳
癫狂
痫疾
疮疡肿毒
瘰疬
毒蛇咬伤
目赤火眼
目生翳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6-12g
鲜品15-30g。外用:适量
捣烂敷。
注意事项
虚寒、体弱及腹泻者禁服。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2、抗菌作用。
相关论述
《纲目》:“江浙亦有之。外家采制丹砂、硫黄。”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小儿急惊风:阴地蕨15g
加冰糖少许。水炖冲服。(《闽东本草》)
2、治男子妇人吐血后膈上虚热:阴地蕨、紫河车(锉)、贯众(去毛土)、甘草(炙、锉)各半两。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
食后温服。(《圣济总录》抵圣汤)
附注
家畜食后往往造成抽搐
乃至死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至次春采收
连根挖取
洗净
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根茎长0.5-1cm
直径2-3.5mm
表面灰褐色
下部簇生数条须根。根长约5cm
直径2-3mm
常弯曲
表面黄褐色
具横向皱纹;质脆易断
断面白色
粉性。总叶柄长2-4cm
表面棕黄色
基部有干缩褐色的鞘;营养叶柄长3-8cm
直径1-2mm
三角状而扭曲
具纵条纹
淡红棕色;叶片卷缩
黄绿色或灰绿色
展开后呈阔三角形
三回羽裂
侧生羽片3-4对;叶脉不明显。孢子叶柄长12-25cm
黄绿色或淡红棕色;孢子囊穗棕黄色。气微
味微甘而微苦。以根多、叶绿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阴地蕨科阴地蕨属阴地蕨。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而直立
有一簇粗健肉质的根。总叶柄短
长仅2-4厘米
细瘦
淡白色
干后扁平
宽约2毫米。营养叶片的柄细长达3-8厘米
有时更长
宽2-3毫米
光滑无毛;叶片为阔三角形
长通常8-10厘米
宽10-12厘米
短尖头
三回羽状分裂;侧生羽片3-4对
几对生或近互生
有柄
下部两对相距不及2厘米
略张开
基部一对最大
几与中部等大
柄长达2厘米
羽片长宽各约5厘米
阔三角形
短尖头
二回羽状;一回小羽片3-4对
有柄
几对生
基部下方一片较大
稍下先出
柄长约1厘米
一回羽状;末回小羽片为长卵形至卵形
基部下方一片较大
长1-1.2厘米
略浅裂
有短柄
其余较小
长约4-6毫米
边缘有不整齐的细而尖的锯齿密生。第二对起的羽片渐小
长圆状卵形
长约4厘米(包括柄长约5毫米)
宽2.5厘米
下先出
短尖头。叶干后为绿色
厚草质
遍体无毛
表面皱凸不平。叶脉不见。孢子叶有长柄
长12-25厘米
少有更长者
远远超出营养叶之上
孢子囊穗为圆锥状
长4-10厘米
宽2-3厘米
2-3回羽状
小穗疏松
略张开
无毛。
分布区域
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2200m的丘陵灌丛阴地或山坡草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