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乌梢蛇

别名

乌蛇、乌花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

道地产区

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

性味归经

味甘


性平。归肺、脾、肝经。

毒性

小毒《药性论》

药材分类

动物

声明

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


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乌梢蛇


中药名。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


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


除去内脏


盘成圆盘状


干燥。本品具有祛风湿


通经络


止痉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顽痹


肌肤麻木


筋脉拘挛


肢体瘫痪


破伤风


麻风


风疹疥癣。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湿


通经络


止痉。

主治

用于治疗风湿顽痹


肌肤麻木


筋脉拘挛


肢体瘫痪


破伤风


麻风


风疹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6-12g;研末


1.5-3g;或入丸剂、浸酒服。

外用:适量


研末调敷。

禁忌

《本经逢原》:忌犯铁器。

注意事项

血虚生风者慎服;忌犯铁器。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2、镇痛作用。

3、抗惊厥作用。

4、抗蛇毒作用。

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江东有黑梢蛇


能缠物至死


亦如其类。生商洛山。”

2、《本草衍义》:“有身长一丈余者


蛇类中此蛇入药最多。”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痹


手足缓弱


不能伸举。乌蛇三两(酒浸


炙微黄


去皮、骨)


天南星一两(炮裂)


干蝎一两(微炒)


白附子一两(炮裂)


羌活一(二)两


白僵蚕一两(微炒)


麻黄二两(去根、节)


防风三分(去芦头)


桂心一两。上药


捣细罗为末


炼蜜和捣三二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不计时候


以热豆淋酒下十丸。(《圣惠方》乌蛇丸)

2、治病后或产后虚弱


贫血


神经痛


下肢麻痹


痿弱


步履困难等


乌梢蛇1-2条


浸泡于高粱烧酒内10-15d。每服5-10ml


每日2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3、治破伤风


项颈紧硬


身体强直


乌蛇、白花蛇各二寸(项后取


先浸酒


去骨


并酒炙)


蜈蚣一条(全者)。上三味


为细散。每服二钱至三钱匕


煎酒小沸调服。(《圣济总录》定命散)

4、治婴儿撮口


不能乳者


乌梢蛇(酒浸


去皮、骨


炙)半两


麝香一分。为末


每用半分


荆芥煎汤调灌之。(《圣惠方》)

5、治燥麻风


遍身如癣


其痒不可忍


后变成大风。元米一斗


乌蛇二条(去头尾


酒煮


去骨


焙干为末)。蛇、酒、米一同拌匀


搭饭成浆


四五日后将小瓶盛贮


十日后开。空心服


服时用砂罐连糟蒸热


随意食之。(《秘传大麻风方》一扫光酒)

现代研究

治荨麻疹。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湿


通经络


止痉。

主治

用于治疗风湿顽痹


肌肤麻木


筋脉拘挛


肢体瘫痪


破伤风


麻风


风疹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6-12g;研末


1.5-3g;或入丸剂、浸酒服。

外用:适量


研末调敷。

禁忌

《本经逢原》:忌犯铁器。

注意事项

血虚生风者慎服;忌犯铁器。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2、镇痛作用。

3、抗惊厥作用。

4、抗蛇毒作用。

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江东有黑梢蛇


能缠物至死


亦如其类。生商洛山。”

2、《本草衍义》:“有身长一丈余者


蛇类中此蛇入药最多。”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痹


手足缓弱


不能伸举。乌蛇三两(酒浸


炙微黄


去皮、骨)


天南星一两(炮裂)


干蝎一两(微炒)


白附子一两(炮裂)


羌活一(二)两


白僵蚕一两(微炒)


麻黄二两(去根、节)


防风三分(去芦头)


桂心一两。上药


捣细罗为末


炼蜜和捣三二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不计时候


以热豆淋酒下十丸。(《圣惠方》乌蛇丸)

2、治病后或产后虚弱


贫血


神经痛


下肢麻痹


痿弱


步履困难等


乌梢蛇1-2条


浸泡于高粱烧酒内10-15d。每服5-10ml


每日2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3、治破伤风


项颈紧硬


身体强直


乌蛇、白花蛇各二寸(项后取


先浸酒


去骨


并酒炙)


蜈蚣一条(全者)。上三味


为细散。每服二钱至三钱匕


煎酒小沸调服。(《圣济总录》定命散)

4、治婴儿撮口


不能乳者


乌梢蛇(酒浸


去皮、骨


炙)半两


麝香一分。为末


每用半分


荆芥煎汤调灌之。(《圣惠方》)

5、治燥麻风


遍身如癣


其痒不可忍


后变成大风。元米一斗


乌蛇二条(去头尾


酒煮


去骨


焙干为末)。蛇、酒、米一同拌匀


搭饭成浆


四五日后将小瓶盛贮


十日后开。空心服


服时用砂罐连糟蒸热


随意食之。(《秘传大麻风方》一扫光酒)

现代研究

治荨麻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4~11月间捕捉。捕得后


将蛇摔死


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


用柴火熏干


熏时频频翻动


至表面略呈黑色为度


再晒干或炕干。

炮制方法

1、乌梢蛇


现行


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头、鳞片及灰屑


切段。

2、乌梢蛇肉


现行


取乌梢蛇


用黄酒浸润


闷透后


取出


除去皮、骨


切段


晒干。

3、酒乌梢蛇


现行


一法:取乌梢蛇段


喷淋黄酒


拌匀


闷透后置锅内


用文火加热


炒至微黄色时


取出


放凉。每乌梢蛇100kg


用黄酒20kg。二法:取净乌梢蛇置容器内


用黄酒浸泡均匀


置笼屉内


用武火加热


蒸透后


取出切段


干燥。每乌梢蛇100kg


用黄酒30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


密闭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防霉。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


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


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


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


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


扁圆形


眼大而下凹陷


有光泽。上唇鳞8枚


第4、5枚入眶


颊鳞1枚


眼前下鳞1 枚


较小


眼后鳞2 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


脊肌肉厚


黄白色或淡棕色


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


中段较光滑。气腥


味淡。

饮片性状

乌梢蛇呈半筒状小段


长约30mm


表皮乌黑色


脊部具高突成屋脊状。切面黄白色或灰棕色


质坚硬


气腥


味淡。乌梢蛇肉呈小段片状


长20-30mm


无皮、骨


黄白色或灰黑色


质韧


气腥


略有酒气。酒乌梢蛇形如乌梢蛇段


色泽加深


略有酒气。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游蛇科动物乌梢蛇。

形态特征

形体较粗大


头颈区分不明显


全长可达2米以上。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


其上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


老年个体后段色深


黑线不明显


背脊黄褐纵线较为醒目


幼蛇背面灰绿色


其上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颊鳞1


偶有1小鳞


位于其下


眶前鳞2


眶后鳞2(3);颞鳞2(1)+2


上唇鳞3-2-3式。背鳞16-16(14)-14


中央2-4(6)行起棱。正脊两行棱极强


腹鳞192-205;肛鳞2分


尾下鳞95-137对。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

道地产区

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广东、广西。

生长环境

生活于沿海平原、丘陵及山区或田野、林下等地。


,乌梢蛇的功能


乌梢蛇的主治


乌梢蛇的功效


乌梢蛇的用法用量


乌梢蛇的价格


乌梢蛇的临床应用


乌梢蛇的不良反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