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须草
拉丁文名
Sheareria nana S. Moore
别名
绿绿草、草麻黄
道地产区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贵州、云南
性味归经
味苦
性平。归心经
药材分类
植物
虾须草
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虾须草SheareriananaS.Moore的全草。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疮疡肿毒
水肿
风热头痛。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主治
用于疮疡肿毒
水肿
风热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5-30g。外用:适量
捣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慎用。
相关论述
《贵州草药》:“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疏风。主治水肿
无名肿毒
风热头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无名肿毒:绿绿草、野菊花枝叶各30g。煨水服
每日3次。另取药渣捣绒
敷患处。
2、治水肿:绿绿草60g。煨水服。
3、治风热头痛:绿绿草15g。煨水服。(1-3方出自《贵州草药》)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主治
用于疮疡肿毒
水肿
风热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5-30g。外用:适量
捣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慎用。
相关论述
《贵州草药》:“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疏风。主治水肿
无名肿毒
风热头痛。”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无名肿毒:绿绿草、野菊花枝叶各30g。煨水服
每日3次。另取药渣捣绒
敷患处。
2、治水肿:绿绿草60g。煨水服。
3、治风热头痛:绿绿草15g。煨水服。(1-3方出自《贵州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
鲜用或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本品长15-40cm
茎圆柱形
下部直径2-3mm
多分枝
绿色或有时带紫色
无毛或稍被细毛。质轻脆
易折断
断面不整齐。叶互生
稀疏
线形或倒披针形
长1-3cm
宽3-4mm
先端尖
基部狭
全缘
无柄
灰绿色。茎、枝顶部生头状花序;少花;总苞片2层
外层苞片阔卵性
内层苞片稍大;雌花舌状
白色
两性花筒状
长1.5-2mm。瘦果长椭圆形
褐色
具3条翅棱。气微
味苦。以枝叶多
完整
色绿者为佳。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植物虾须草 。
形态特征
虾须草又名:沙小菊。一年生草本
高15-40cm。茎直立
自下部起分枝
下部径2-3mm
绿色或稍带紫色
有纵棱
无毛或稍被软柔毛。叶稀疏
无柄;叶片线形或倒披针形
长1-3cm
宽1-4mm
先端尖
全缘
中脉明显
上面凹入
下面凸起;上部叶小
鳞片状。头状花序
顶生或腋生
直径2-4mm
有长3-5mm的花序梗;总苞片2层
4-5个
宽卵形
长约2mm
稍被细毛
外层较内层小;花托平
无托片;花少数;雌花舌状
白色或有时淡红色;舌片宽卵状长圆形
长约1.5mm
宽约1mm
近全缘或先端具5钝齿;两性花筒状
先端有5齿裂;花药长椭圆形
先端有近三角形附片。瘦果
长椭圆形
长3.5-4mm
褐色
具3条翅棱
翅缘有细齿
无冠毛。花、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贵州、云南。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田边、湖边草地或河边草地与沙滩上。
,虾须草的功能
虾须草的主治
虾须草的功效
虾须草的用法用量
虾须草的价格
虾须草的临床应用
虾须草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