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浮海石

别名

浮石、石花、海石、水泡石、海浮石、浮水石、羊肝石。

性味归经

味咸


性寒;归肺


肾经

药材分类

植物


浮海石


中药名。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 eata Canu et Bassler及瘤分胞苔虫Cellporina costazii (Audouin) [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等的骨骼。具有清肺化痰


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疮肿。


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肺化痰


软坚散结。

主治

痰热咳嗽


瘿瘤


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水飞用。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


并含少量镁、锌、铁、铝等元素。

相关论述

1、朱震亨:“海石


治老痰积块


咸能软坚也。”

2、《纲目》:“浮石


气味咸寒


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


止咳嗽而软坚


清其上源


故又治诸淋。”

3、《本草拾遗》:“水花主渴


远行山无水处


和苦栝楼为丸


朝预服二十丸


永无渴。”

4、《本草衍义》:“石花


白色


圆如覆大马杓


上有百十枝


每枝各槎牙分歧如鹿角


上有细文起。铮铮然有声


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


世亦难得。其体甚脆


不禁触击。”

5、《纲目》:“浮石


乃江海间细砂水末凝聚


日久结成看


状如水沫及钟乳石


有细孔如唆案


白色体虚而轻。海中者昧咸


入药更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自海中捞出


用清水漂洗


除去盐质及泥沙


晒干。


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肺化痰


软坚散结。

主治

痰热咳嗽


瘿瘤


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水飞用。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


并含少量镁、锌、铁、铝等元素。

相关论述

1、朱震亨:“海石


治老痰积块


咸能软坚也。”

2、《纲目》:“浮石


气味咸寒


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


止咳嗽而软坚


清其上源


故又治诸淋。”

3、《本草拾遗》:“水花主渴


远行山无水处


和苦栝楼为丸


朝预服二十丸


永无渴。”

4、《本草衍义》:“石花


白色


圆如覆大马杓


上有百十枝


每枝各槎牙分歧如鹿角


上有细文起。铮铮然有声


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


世亦难得。其体甚脆


不禁触击。”

5、《纲目》:“浮石


乃江海间细砂水末凝聚


日久结成看


状如水沫及钟乳石


有细孔如唆案


白色体虚而轻。海中者昧咸


入药更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自海中捞出


用清水漂洗


除去盐质及泥沙


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浮石为不规则的块状


大小不一


通常直径2-7cm


有的可达20cm。表面粗糙


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


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


易砸碎


断面粗糙有小孔


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


投入水中


浮而不沉。气微弱


味淡。以体轻、灰白色、浮水看为佳。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

2、石花(《本草衍义》)为脊突苔虫或瘤蔷虫的骨胳。脊突苔虫骨胳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


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


直径2-5cm。灰白色或灰黄色。基部略平坦


另一面多突起


作叉状分技


中部交织如网状。叉状小枝长3-5mm


直径约2mm


先端多折断


多数完整者呈钝圆形。质硬而脆


表面与断面均密具细孔。体轻


入水不沉。气微腥


味微咸。

3、瘤苔虫的骨胳为不规则块状


直径1-3cm


多为碎块。表面灰黄色或灰黑色。珊瑚状分枝短而较粗


直径约4mm。先端钝圆


极少折断。气味同上。显微鉴定:本品在偏光显微镜下


可见有火山碎屑结构


此晶屑、晶斑具斜方辉石、中性斜长石和石英的光性特征。基质为火山玻璃(近95%)。呈团粒结构


气孔构造。一般多为负突起。无干涉色。

常见伪品

混淆品:

1、瘤苔虫:为胞孔科动物瘤苔虫Costaziacostaziiaudouin的干燥骨骼。为不规则块状


直径1-3cm


多为碎块。珊瑚状分枝短


直径约4mm。先端钝圆


表面灰色或灰黑色。气微腥


味微咸。

2、浮石(海浮石):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团块。呈海绵样卵形或不规则形块状


大小不一


直径2-20cm。表面粗糙


灰白色、棕黄色或淡褐色


具无数大小不等的细孔。质硬而脆


断面疏松。气微


味微咸。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分胞苔虫。

形态特征

1、脊突苔虫:营固着生活的海生群体动物


雌雄同体。个虫很小


为囊状


前有口


口缘有马列蹄状的突起


其上生有多数触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


连接口与肛门


肛门亦在体的前端。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


形成树枝的群体骨骼


虫体死后


残留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珊瑚状骨骼。

2、瘤分胞苔虫:群体瘤状、豌豆状或分叉状


淡黄色或黄褐色。个虫中等大小


包括卵室长为0.5-0.62mm


排列不规则


口圆形或略方形


下缘具显着小腔


原生口位于群体外表


个体渐老


原生口渐向深处下陷


其表面逐渐由围口膜形成次生口


在口的两侧围口膜形成一对柱形物


其上具小的侧鸟头体


彼此斜着相对而生。在口的下缘围口膜又形成不同大小的长舌;伸向次生口内。围口膜的发达程度随年龄而不同。卵室大则宽


长0.13-0.15mm


宽0.25-0.28mm


凸出或下陷


外卵室为窄圆圈形;内卵室上具凸出的放射状排列孔道。

分布区域

1、脊突苔虫:我国分布于南部沿海。

2、瘤分胞苔虫:我国自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及西沙、中沙、南沙海域


水深0-150m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

常附着于海藻、贝壳、珊瑚岩礁上


或水螅虫小枝及多毛类的栖管上。


,浮海石的功能


浮海石的主治


浮海石的功效


浮海石的用法用量


浮海石的价格


浮海石的临床应用


浮海石的不良反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