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鹿胎

性味归经

味甘、咸


性温

药材分类

动物

声明

1、梅花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目前野生较少


禁止捕猎。2、马鹿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野生者日渐减少


禁止滥捕。3、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


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功效作用

功能

温肾壮阳


补血生精


调经止血。

主治

肾阳亏损


精血不足


腰膝酸软


劳瘵


月经不调


宫寒不孕


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6-15g;鲜品可煮汁熬膏。

注意事项

上焦有痰热及胃中有火者忌用。

相关论述

1、《本草新编》:“健脾生精


兴阳补火。”

2、《本经逢原》:“补养天真


滋益少火。”

3、《山东药用动物》:“益肾壮阳


补虚生精。治虚损劳瘵


精血不足


腰腿酸软


妇女虚寒


崩漏带下。”

4、《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温补下元


固冲调经。用于下元虚惫


冲任不固


崩漏带下


精血亏虚不育。”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虚损劳瘵:鹿胎(去秽


煮烂)


熟地八两(人乳、粉山药各一两


拌蒸九次)


菟丝子十两(酒煮)


杞子八两(乳浸)


制过首乌十两(乳浸


日晒夜露九次)


金石斛六两(酒炒)


巴戟肉五两(酒炒)


黄芪(酥炙)五两


人参四两。黄蒿膏为丸。(《沈氏尊生书)鹿胎丸)


功效作用

功能

温肾壮阳


补血生精


调经止血。

主治

肾阳亏损


精血不足


腰膝酸软


劳瘵


月经不调


宫寒不孕


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6-15g;鲜品可煮汁熬膏。

注意事项

上焦有痰热及胃中有火者忌用。

相关论述

1、《本草新编》:“健脾生精


兴阳补火。”

2、《本经逢原》:“补养天真


滋益少火。”

3、《山东药用动物》:“益肾壮阳


补虚生精。治虚损劳瘵


精血不足


腰腿酸软


妇女虚寒


崩漏带下。”

4、《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温补下元


固冲调经。用于下元虚惫


冲任不固


崩漏带下


精血亏虚不育。”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虚损劳瘵:鹿胎(去秽


煮烂)


熟地八两(人乳、粉山药各一两


拌蒸九次)


菟丝子十两(酒煮)


杞子八两(乳浸)


制过首乌十两(乳浸


日晒夜露九次)


金石斛六两(酒炒)


巴戟肉五两(酒炒)


黄芪(酥炙)五两


人参四两。黄蒿膏为丸。(《沈氏尊生书)鹿胎丸)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鹿胎有两种:一种是在母鹿妊娠中


后期剖腹取胎或流产的胎


包括胎盘及羊水在内


总称“水胎”;另一种是初生胎未经哺乳或死产的鹿仔。前一种价格更高。其加工方法是先将胎用水洗净


剔除胎毛


然后放入锅内加水15kg用火焙干;另一种方法是先用酒浸2-3d后


再直接用火烤干。干胎可加工成“鹿胎粉”和“鹿胎膏”入药。熬制鹿胎膏有的加入其他药材;也有的不加


只单纯用鹿胎熬制。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


砍成碎块


摆放于铁丝筛上


再置于无烟的炉上烘烤


烤热后


均匀地涂抹酥油(或麻油)待油渗入鹿胎块内部后


继续涂油和烘烤


如此反复操作


呈黄色


质酥脆时


离火


取下


放凉


碾成粉末。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


密闭


置阴凉干燥处


防蛀。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梅花鹿胎:鲜胎呈肾状或束状


大小不一。外面毛被粉色或粉红色较厚的胞衣


有韧性


内含胎鹿及羊水。剥去胎衣


妊娠1个月者


四肢呈乳突状


头部能见到眼和嘴的雏形。妊娠4-5个月者


骨骼形成


体表无毛


但已具鹿外形。妊娠6-8个月者或失水鹿胎(包括新生死鹿)


头较大呈卵圆形


嘴尖细小


眼眶较大


眼膜皮凹陷


下唇较长


微露1-2对小白牙(习称“坐骨生牙”)


身躯瘦短


四肢细长


蹄淡黄色至淡棕色


脊背皮毛有白色小花斑点。尾短扁圆


干燥后


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腥


味微咸。

2、马鹿胎:与梅花鹿胎相似


唯体形略大


眼眶较小


颈及四肢更长。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

形态特征

1、梅花鹿:梅花鹿体长1.5m左右


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


耳大直立


颈细长。四肢细长


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蹠腺


主蹄狭小


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


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


长全时有4-5叉


眉叉斜向前伸


第二枝与眉叉较远


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栗棕色


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


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


鼠蹊部白色。四肢外侧同体色


内侧色稍淡。夏毛薄


无绒毛


红棕色


白斑显著


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


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


尾背面黑色


四肢色较体色为浅。2、马鹿:体形较大


体长2m


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


背平直


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


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


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


两侧蹄较长


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


眉叉向前伸


几与主干成直角


主干稍向后略向内弯


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


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


颊棕色


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


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


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


没有绒毛


呈赤褐色。

分布区域

1、梅花鹿: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2、马鹿: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道地产区

产于东北、西北、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自产自销。

人工制造

1、生活习性:野生梅花鹿在森林中生活。喜群居


性温顺


善跳跃


感官灵敏。具有季节性垂直迁徙习性


夏季鹿群多到高山地带活动


冬季多到低山区的河谷或向阳山坡越冬。植物性食性


能采食上百种植物的枝叶、果实、树皮和杂草。食性广泛


对酸、甜、苦味的食物均可采食。尤对柞树的细枝、嫩叶和果实更喜食。鹿角春季脱落并萌发新角。4-8月份为生茸期


到9月初鹿角停止生长


鹿茸皮脱落


仅遗留下分成4个枝杈的裸露骨角质


是配种期殴斗和冬季雪下寻食的工具。2、养殖技术: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的动物。秋季配种


幼鹿2周岁时性成熟。每年9-11月份时


公鹿变得膘肥体壮


颈围粗


毛色暗


阴囊下垂


性暴好斗


常与其他公鹿争偶。母鹿在此时期可发情3-4次


每次持续18-36h。鹿的配种方式有几种:①群公群母式


即将25-30只参配母鹿与3-5只种公鹿组成配种群


直到11月底配种结束再分开。②单公群母式


即将1只优良公鹿与15-20只母鹿组群配种。但要每隔一段时期中间替换种公鹿。③单公单母定时放对式。即每日早、晚


将公鹿拨入母鹿群中与发情母鹿交配


配后即将公鹿拨出。④人工授精


其中包括采精


精液稀释和输精几个步骤。可以充分利用优良种公鹿进行配种。每只发情母鹿要复配2-3次才能保证高受胎率。妊娠期为235d左右。每年5-6月份为产仔期。产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并对个别难产母鹿要进行接产


梅花鹿多为每胎1仔


双仔率仅占5%-15%。初生子鹿要保证吃到初乳才能提高成活率。3、饲养管理:梅花鹿从野生变为家养


驯化是技术关键。驯化工作要从早期发育阶段开始


如人工哺乳


幼鹿训练等。以期发育到成年后更好地接受人工饲养管理


促使鹿茸优质高产和提高后裔的繁殖成活率。梅花鹿以各种粮、豆类及农副产品为精饲料


以农作物茎、叶和多种树木枝叶及青草为粗饲料。青贮玉米秸更是人工养鹿的重要饲料。还要每天补给适量的食盐和维生素。为保证营养全面要力求饲料多样化。公鹿生茸期、母鹿哺乳期和育成期幼鹿要多投给精料。在驯化的基础上可将公鹿、母鹿和育成鹿分别组成放牧群


引导到牧场上去放


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放牧管理主要防止鹿只逃失;收茸期管理主要防止鹿茸伤损;配种管理主要防止公鹿伤亡;产仔期管理主要是对难产鹿接产。在日常管理中要建立起完整的定时、定量、定点投料给水的饲喂制度和每天清扫圈舍、定期消毒等环境卫生制度


并严格执行


防止各种灾害给鹿群造成损失。4、疾病防治:养鹿人员毎天对鹿只活动情况、采食、饮水、排便等进行细致观察。对发病鹿要提倡早发现


早治疗。鹿病基本上可分为疫病和普通病两类。疫病危害大


主要有结核病


坏死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和血尿病等


要通过定期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普通病主要有食毛症


饲料中毒


寄生虫病等。主要通过改善饲养管理阻断病源


并对患病鹿对症治疗来解决。5、马鹿养殖要点与梅花鹿大致相似


其体形较大


生存竞争能力强


野生鹿较多


每年配种、产仔和生茸期都要稍早于梅花鹿。


,鹿胎的功能


鹿胎的主治


鹿胎的功效


鹿胎的用法用量


鹿胎的价格


鹿胎的临床应用


鹿胎的不良反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