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别名
白牛胆、大力王、毛柴胡、叶下白、山白芷
性味归经
味辛、甘、微苦
性温。归肝、肺、脾、胃经
药材分类
植物
羊耳菊
中药名。为菊科植物羊耳菊Inulacappa(Buch.-Ham.)DC.的根及全草。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具有祛风散寒
行气利水
化痰止咳
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
咳嗽
神经性头痛
胃痛
风湿腰腿痛
跌打肿痛
月经不调
白带
血吸虫病。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散寒
行气利水
化痰止咳
消肿止痛。
主治
风寒感冒
咳嗽
神经性头痛
胃痛
风湿腰腿痛
跌打肿痛
月经不调
白带
血吸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15-30g。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忌食酸、辣食物。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相关论述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祛风止痛
调经活血
补血
解表。主治跌打损伤
骨折
风湿疼痛
月经不调
贫血
腹泻
痢疾
支气管炎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产后伤风:羊耳菊18g
华荆芥9g
木芙蓉12g
煎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2、治胆结石及胆囊炎:羊耳菊、白花蛇舌草、牛皮消各15g
连钱草30g
石菖蒲6g。水煎三次分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附注
本品气味浓郁
单用内服往往引起呕吐
通常配猪骨煲服或配方应用
可免呕吐。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散寒
行气利水
化痰止咳
消肿止痛。
主治
风寒感冒
咳嗽
神经性头痛
胃痛
风湿腰腿痛
跌打肿痛
月经不调
白带
血吸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15-30g。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忌食酸、辣食物。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相关论述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祛风止痛
调经活血
补血
解表。主治跌打损伤
骨折
风湿疼痛
月经不调
贫血
腹泻
痢疾
支气管炎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产后伤风:羊耳菊18g
华荆芥9g
木芙蓉12g
煎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2、治胆结石及胆囊炎:羊耳菊、白花蛇舌草、牛皮消各15g
连钱草30g
石菖蒲6g。水煎三次分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附注
本品气味浓郁
单用内服往往引起呕吐
通常配猪骨煲服或配方应用
可免呕吐。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割全草
春、秋季挖根
洗净
鲜用或晒干。
炮制方法
将原药材除去杂质
淋水
切碎
干燥
筛去灰屑。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全草:长90-150cm
茎圆柱形
少分枝
表面灰褐色至暗褐色
有细纵纹及凸起的椭圆形皮孔
叶痕明显
半月形
皮层易剥离。质硬
易折断
断面不平坦。叶片易脱落
常卷曲
展开后呈狭矩圆形或近倒卵形
边缘有小锯齿
先端渐尖或钝形
基部浑圆或广楔形
上表面黄绿色
具黄色粗毛
下表面黄白色
被白色绢毛。偶带有顶生或腋生的头状花序组成的伞房花丛。花小
为舌状花和管状花。瘦果具棱
有冠毛。气香
味辛、微苦。
2、根:根头部残留短小地上茎。根呈圆柱形
有分枝
长2-5cm
直径0.3-1.5c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
有稀疏须根或须根脱落残痕。根皮薄
刮去表皮则呈灰褐色而有油性。质坚硬
切断面木质部灰黄色
有黄色油点散在
根头部中央有髓
呈海绵状。有特殊香气
用手刮擦根部嗅之气更香。味辛、微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旋覆花属羊耳菊。
形态特征
亚灌木。根状茎粗壮
多分枝。茎直立
高70-200厘米
粗壮
全部被污白色或浅褐色绢状或棉状密茸毛
上部或从中部起有分枝
全部有多少密生的叶;下部叶在花期脱落后留有被白色或污白色棉毛的腋芽。叶多少开展
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部叶长10-16厘米
有长约0.5厘米的柄
上部叶渐小近无柄;全部叶基部圆形或近楔形
顶端钝或急尖
边缘有小尖头状细齿或浅齿
上面被基部疣状的密糙毛
沿中脉被较密的毛
下面被白色或污白色绢状厚茸毛;中脉和10-12对侧脉在下面高起
网脉明显。头状花序倒卵圆形
宽5-8毫米
多数密集于茎和枝端成聚伞圆锥花序;被绢状密茸毛。有线形的苞叶。总苞近钟形
长5-7毫米;总苞片约5层
线状披针形
外层较内层短3-4倍
顶端稍尖
外面被污白色或带褐色绢状茸毛。小花长4-5.5毫米;边缘的小花舌片短小
有3-4裂片
或无舌片而有4个退化雄蕊;中央的小花管状
上部有三角卵圆形裂片;冠毛污白色
约与管状花花冠同长
具20余个糙毛。瘦果长圆柱形
长约1.8毫米
被白色长绢毛。花期6-10月
果期8-12月。
分布区域
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
,羊耳菊的功能
羊耳菊的主治
羊耳菊的功效
羊耳菊的用法用量
羊耳菊的价格
羊耳菊的临床应用
羊耳菊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