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边草
别名
线鸡尾、楚箭草、凤尾草、狼牙草、双凤尾、金鸡尾、大叶凤尾、背阴草、凤尾接骨草、大叶井口边草、玉龙草、鸡爪凤尾草、爬岩龙、八字龙
性味归经
味甘、淡
性凉。归肝、大肠经
毒性
无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
止血消肿。
用于泄泻痢疾
黄疸
淋证
水肿
各种出血
跌打肿痛
疮痈
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0-30g。外用:研末撒;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1、《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
除湿
止血生肌。主治咳嗽
淋浊
痢疾
水火烫伤。”
2、《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黄疸型肝炎
急性胆囊炎
扁桃体炎
支气管炎
泌尿系感染
肾炎水肿。”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湿热泻痢:凤尾草60-90g
水煎服;或凤尾草30g
铁苋菜
地锦草(红斑鸠窝)15g
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
2.治黄疸型肝炎:凤尾草60g
虎杖15g
蔊菜(干油菜)3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
3.治泌尿系感染
肾炎水肿:凤尾草15-30g。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4.治汤火伤:(大叶井口边草)全草研细末
撒伤处。(《湖南药物志》)5.治毒蛇及疯犬咬伤:新鲜凤尾草全草
捣成泥膏
敷贴伤处
可消肿止痛。(《陕西草药》)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
止血消肿。
主治
用于泄泻痢疾
黄疸
淋证
水肿
各种出血
跌打肿痛
疮痈
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0-30g。外用:研末撒;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相关论述
1、《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
除湿
止血生肌。主治咳嗽
淋浊
痢疾
水火烫伤。”
2、《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黄疸型肝炎
急性胆囊炎
扁桃体炎
支气管炎
泌尿系感染
肾炎水肿。”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湿热泻痢:凤尾草60-90g
水煎服;或凤尾草30g
铁苋菜
地锦草(红斑鸠窝)15g
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
2.治黄疸型肝炎:凤尾草60g
虎杖15g
蔊菜(干油菜)3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
3.治泌尿系感染
肾炎水肿:凤尾草15-30g。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4.治汤火伤:(大叶井口边草)全草研细末
撒伤处。(《湖南药物志》)5.治毒蛇及疯犬咬伤:新鲜凤尾草全草
捣成泥膏
敷贴伤处
可消肿止痛。(《陕西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
鲜用
或洗净
切段
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蕨。
形态特征
陆生蕨类植物
植株高50-100cm。根茎短
横走
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纸质
密生
二型;营养叶柄长12-35cm
光滑
禾秆色
叶片卵形或卵圆形
长20-40cm
宽15-25cm
基部圆楔形
先端尾状
单数一回羽状
侧生羽片2-5对
线形
长12-20cm
宽8-16mm
最下部羽片有柄
基部常为二叉状深裂
边缘有刺状锯齿
叶脉羽状;孢子叶叶柄长30-50cm;叶片卵圆形
长25-40cm
宽15-20cm
一回羽状
但中部以下的羽片通常分叉
侧生羽片2-5对
线形
长15-20cm
宽6-8mm
近先端营养部分有尖齿。孢子囊群生于羽片边缘至近先端而止;囊群盖线形
膜质
全缘
灰白色。
分布区域
华中、西南及浙江、福建、江西、陕西、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
凤尾蕨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阴湿处或石灰岩缝中。
,井口边草的功能
井口边草的主治
井口边草的功效
井口边草的用法用量
井口边草的价格
井口边草的临床应用
井口边草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