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树皮

别名

苦皮子

性味归经

味苦


性寒。归肝、脾经

毒性

小毒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燥湿


解毒杀虫。

主治

湿疹


疮毒


疥癣


蛔虫病


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3-9g;研末


每次1.5-3g;或泡酒。外用:适量


煎水洗;或研末撒。

注意事项

本品有一定毒性


内服不宜过量。孕妇慎服。

《广西本草选编》:“(苦)树皮有毒


食过量引起咽痛、胃痛、呕吐、下泻、眩晕、抽搐、严重者休克。”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降压作用。

3、抗蛇毒作用。

4、健胃剂。

相关论述

1、《中国药用植物志》:“能泻湿热


杀蛔虫及治疥癣。”

2、《湖南药物志》:“消炎抗菌。”

3、《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主治急性胃肠炎


麻风。”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蛔虫腹痛:(苦木)树皮30g。水煎


冲黄酒、红糖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2、治急性胃肠炎:(熊胆树茎皮)适量


研末。每次1.5g


开水送服。(《云南中草药》)

3、治风湿关节痛:土苦楝茎皮9g


煎水兑酒服。另用土苦楝根、叶熬水熏洗患处。(《贵州草药》)

附注

苦树皮的中毒表现:咽喉及胃部疼痛、呕吐、腹泻、眩晕、抽搐、休克。

处理原则:尽早洗胃;对症治疗。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燥湿


解毒杀虫。

主治

湿疹


疮毒


疥癣


蛔虫病


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3-9g;研末


每次1.5-3g;或泡酒。外用:适量


煎水洗;或研末撒。

注意事项

本品有一定毒性


内服不宜过量。孕妇慎服。

《广西本草选编》:“(苦)树皮有毒


食过量引起咽痛、胃痛、呕吐、下泻、眩晕、抽搐、严重者休克。”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降压作用。

3、抗蛇毒作用。

4、健胃剂。

相关论述

1、《中国药用植物志》:“能泻湿热


杀蛔虫及治疥癣。”

2、《湖南药物志》:“消炎抗菌。”

3、《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主治急性胃肠炎


麻风。”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蛔虫腹痛:(苦木)树皮30g。水煎


冲黄酒、红糖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2、治急性胃肠炎:(熊胆树茎皮)适量


研末。每次1.5g


开水送服。(《云南中草药》)

3、治风湿关节痛:土苦楝茎皮9g


煎水兑酒服。另用土苦楝根、叶熬水熏洗患处。(《贵州草药》)

附注

苦树皮的中毒表现:咽喉及胃部疼痛、呕吐、腹泻、眩晕、抽搐、休克。

处理原则:尽早洗胃;对症治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


剥取树皮


切段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呈单卷状、槽状或长片状


长20-55cm


宽2-10cm


大多数已除去栓皮。未去栓皮的幼皮表面棕绿色


皮孔细小


淡棕色


稍突起;未去栓皮的老皮表面棕褐色


圆形皮孔纵向排列


中央下凹


四周突起


常附有白色地衣斑纹。内表面黄白色


平滑。质脆


易折断


折断面略粗糙


可见微细的纤维。气微


味苦。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苦木科植物苦木。

形态特征

苦木


又名熊胆树、土苦楝。落叶乔木


高达10余米;树皮紫褐色


平滑


有灰色斑纹


全株有苦味。叶互生


奇数羽状复叶


长15-30厘米;小叶9-15


卵状披针形或广卵形


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锯齿


先端渐尖


基部楔形


除顶生叶外


其余小叶基部均不对称


叶面无毛


背面仅幼时沿中脉和侧脉有柔毛


后变无毛;落叶后留有明显的半圆形或圆形叶痕;托叶披针形


早落。花雌雄异株


组成腋生复聚伞花序


花序轴密被黄褐色微柔毛;萼片小


通常5


偶4


卵形或长卵形


外面被黄褐色微柔毛


覆瓦状排列;花瓣与萼片同数


卵形或阔卵形


两面中脉附近有微柔毛;雄花中雄蕊长为花瓣的2倍


与萼片对生


雌花中雄蕊短于花瓣;花盘4-5裂;心皮2-5


分离


每心皮有1胚珠。核果成熟后蓝绿色


长6-8毫米


宽5-7毫米


种皮薄


萼宿存。花期4-5月


果期6-9月。

分布区域

黄河以南各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400m以下的湿润而肥沃的山地、林缘、溪边、路旁等处。


,苦树皮的功能


苦树皮的主治


苦树皮的功效


苦树皮的用法用量


苦树皮的价格


苦树皮的临床应用


苦树皮的不良反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