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苦竹根
拉丁文名
Pleioblastusamarus(Keng)Kengf.
道地产区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归经
味苦
性寒
归心、肺经
药材分类
植物
苦竹根
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苦竹Pleioblastusamarus(Keng)Kengf.的根茎。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
除烦
清痰之功效。常用于发热
烦闷
咳嗽痰黄。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
除烦
清痰。
主治
发热
烦闷
咳嗽痰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0-15g
鲜品30-60g。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食疗本草》:“大下心肺五脏毒气。细锉一斤
水五升
煮取汁一升
分三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
洗净
切段
鲜用或晒干。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
除烦
清痰。
主治
发热
烦闷
咳嗽痰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0-15g
鲜品30-60g。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相关论述
《食疗本草》:“大下心肺五脏毒气。细锉一斤
水五升
煮取汁一升
分三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
洗净
切段
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植物苦竹。
形态特征
苦竹
又名伞柄竹。竿高3-5米
粗1.5-2厘米
直立
竿壁厚约6毫米
幼竿淡绿色
具白粉
老后渐转绿黄色
被灰白色粉斑;节间圆筒形
在分枝一侧的下部稍扁平
通常长27-29厘米
节下方粉环明显;节内长约6毫米;竿环隆起
高于箨环;箨环留有箨鞘基部木栓质的残留物
在幼竿的箨环还具一圈发达的棕紫褐色刺毛;竿每节具5-7枝
枝稍开展。箨鞘革质
绿色
被较厚白粉
上部边缘橙黄色至焦枯色
背部无毛或具棕红色或白色微细刺毛
易脱落
基部密生棕色刺毛
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繸耳不明显或无
具数条直立的短繸毛
易脱落而变无繸毛;箨舌截形
高约1-2毫米
淡绿色
被厚的脱落性白粉
边缘具短纤毛;箨片狭长披针形
开展
易向内卷折
腹面无毛
背面有白色不明显短绒毛
边缘具锯齿。末级小枝具3或4叶;叶鞘无毛
呈干草黄色
具细纵肋;无叶耳和箨口繸毛;叶舌紫红色
高约2毫米;叶片椭圆状披针形
长4-20厘米
宽1.2-2.9厘米
先端短渐尖
基部楔形或宽楔形
下表面淡绿色
生有白色绒毛
尤以基部为甚
次脉4-8对
小横脉清楚
叶缘两侧有细锯齿;叶柄长约2毫米。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
具3-6小穗
侧生于主枝或小枝的下部各节
基部为1片苞片所包围
小穗柄被微毛;小穗含8-13朵小花
长4-7厘米
绿色或绿黄色
被白粉;小穗轴节长4-5毫米
一侧扁平
上部被白色微毛
下部无毛
为外稃所包围
顶端膨大呈杯状
边缘具短纤毛;颖3-5片
向上逐渐变大
第一颖可为鳞片状
先端渐尖或短尖
背部被微毛和白粉
第二颖较第一颖宽大
先端短尖
被毛和白粉
第三、四、五颖通常与外稃相似而稍小;外稃卵状披针形
长8-11毫米
具9-11脉
有小横脉
顶端尖至具小尖头
无毛而被有较厚的白粉
上部边缘有极微细毛
因后者常脱落而变为无毛;内稃通常长于外稃
罕或与之等长
先端通常不分裂
被纤毛
脊上具较密的纤毛
脊间密被较厚白粉和微毛;鳞被3
卵形或倒卵形
后方一片形较窄
上部边缘具纤毛;花药淡黄色
长约5毫米;子房狭窄
长约2毫米
无毛
上部略呈三棱形;花柱短
柱头3
羽毛状。成熟果实未见。笋期6月
花期4-5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道地产区
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
多为栽培。
,苦竹根的功能
苦竹根的主治
苦竹根的功效
苦竹根的用法用量
苦竹根的价格
苦竹根的临床应用
苦竹根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