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条裂叉蕨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Tectaria phaeocaulis (Ros.) C. Chr.

分类学概念出处:

异名:


植株高60-140厘米。根状茎直立,粗约1.5厘米,顶端及叶柄基部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长约6毫米,先端长渐尖,边缘有疏睫毛,膜质,褐棕色。叶簇生;叶柄长30-80厘米,基部粗4-5毫米,褐棕色,上面有浅沟;叶片椭圆形,长45-60厘米,基部宽30-40厘米,先端渐尖并为羽状撕裂,基部二回羽状至三回羽裂;羽片5-7对,下部的对生,向上部的互生,稍斜向上,间隔2-3厘米,基部一对的柄长约2厘米,向上部的有短柄;基部一对羽片最大,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0厘米,基部宽达10厘米,先端渐尖,下部有2-3对分离的小羽片,向上部羽状深撕裂达1/2形成披针形的尖裂片;中部羽片披针形,长约15厘米,基部宽3-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其两侧有披针形的尖耳,羽状撕裂达1/3-1/2形成披针形至三角形的尖裂片;基部羽片的下侧小羽片最大,披针形,长10-12厘米,基部宽3-3.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斜截形,羽状撕裂达1/3-1/2,裂片约15对,稍斜向上,间隔3-5毫米,披针形至三角状披针形,长短不一,长5-15毫米,基部宽5一6毫米,先端短尖。叶脉联结成近六角形网眼,有分叉的内藏小脉。叶纸质,干后暗绿色至褐绿色,两面均光滑;叶轴、羽轴及小羽轴暗褐色,上面均密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内藏小脉顶端,在侧脉之间有2行,靠近侧脉,在叶片上面形成稍凸出的斑点;囊群盖圆盾形,膜质,褐棕色,全缘,宿存而反卷。


国内分布:产台湾(台北、乌来、宜兰、台中、南投、嘉义)、福建(南靖)、广东(信宜、英德,滑水山、连县、宝安)、海南(白沙、儋县,沙煲山、陵水,尖山、琼中,五指山)、广西(龙州,大青山、罗城、平南,瑶山、东兴)。

国外分布:越南北部及日本(琉球)也有分布

生境:生山谷或河边密林下阴湿处,海拔400-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