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香薷

拉丁文名

Moslae Herba

别名

香菜、香葇、香戎、石香葇、石香薷、香茸、紫花香薷、蜜蜂草、香薷草、细叶香薷、小香薷、小叶香薷、香草、满山香、青香薷

性味归经

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医保类型

医保(香薷)

,香薷,中药名。为唇形科石荠苧属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或江香薷Mosla chinensis Jiangxiangru’的地上部分。前者称“青香薷”,后者称“江香薷”。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水肿脚气。,

功效作用

功能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

2、水肿脚气: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注意事项

1、性温,凡外感风热或温热、实热内炽、阴虚火旺等证不宜单味药长期服用。

2、辛温而散,有发汗之力,故表虚有汗、阴虚盗汗者忌大量长期服用。

3、有发汗之力,又有利尿作用,阴虚津液耗伤者忌长期服用;遗尿患者不宜长期服用;电解质紊乱者慎用。

4、有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的作用胃溃疡以及长期腹泻者不宜长期服用。

5、挥发油成分能刺激肾脏,使肾小球充血,故肾小球肾炎患者不宜多量久服。

6、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香荆芥酚、百里香酚等成分;另含甾醇、黄酮苷等。

药理作用

本品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海州香薷的水煎剂有抗病毒作用。此外,香薷酊剂能刺激肾血管而使肾小球充血,滤过性增大而有利尿作用。

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2、《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证,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和剂局方》)。

2、治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如深师薷术丸(《外台秘要》)。

相关配伍

1、香薷配白术:香薷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白术善于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二者配伍,标本兼顾,最能行水消肿。常用治水湿泛溢之通身水肿者。

2、香薷配杏仁:香薷善于发汗解表,化湿和中;杏仁偏于肃肺理气除湿。二者配伍,既能发散表邪,又能降肺和胃理气。常用治夏月外感寒湿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等

3、香薷配金银花、连翘: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泄郁热。三药配伍,寒温相制为用,有辛凉透热之功。常用治暑月外感寒湿,郁而化热,或外感暑热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口渴、脉浮数者。

4、香薷配生石膏: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化湿和中,为夏季解肌透表退热要药;生石膏辛甘大寒,既辛散表热,又清解暑热。二药配伍,既清且散,共奏清热解暑、透表退热之功。常用治暑热外感,高热烦渴无汗者。

鉴别用药

1、麻黄与香薷:麻黄与香薷皆味辛性温,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都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以及水肿兼表证者。但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其发汗之力较强、散寒之力较大,但无和中化湿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同时,麻黄又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肿,又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香薷其发汗、散寒之力不如麻黄,善于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

2、香薷与白扁豆:两药均性微温,同入胃经,皆能解暑化湿和中,用于暑湿内伤,腹痛吐泻。但香薷味辛入肺,又善于解表邪,适用于暑湿在表阴暑、之证。白扁豆味甘入脾,以补脾气见长,适用于脾虚有湿证。

3、藿香与香薷:皆有化湿和中发表的作用,用治湿浊困脾或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脘痞吐泻,每每相须为用。但藿香善于止呕,为治疗湿郁呕逆之要药,芳香化湿之力较强,用于湿浊内阻、暑湿表证、湿温初起等;香薷化湿和中,兼利小便,且其发汗解表之力较强,而藿香次之。香薷善于发越阳气,散水和脾以利水消肿,用于脾虚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水肿等。

4、佩兰与香薷:二药皆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作用,治暑月形寒饮冷、脘腹痞满呕吐泻痢等,常相须为用。然佩兰芳香性平,长于去陈腐、辟秽浊,为治脾湿口甜口臭之良药;香薷发汗解表之力较强,且能和中化湿,兼利小便。

相关药品

暑湿感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香苏正胃丸、肠炎宁糖浆(片)。

相关方剂

香薷散(《和剂局方》)、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扁豆汤(《外台秘要》引《广剂方》方)。

功效作用

功能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

1、风寒感冒:本品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

2、水肿脚气: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注意事项

1、性温,凡外感风热或温热、实热内炽、阴虚火旺等证不宜单味药长期服用。

2、辛温而散,有发汗之力,故表虚有汗、阴虚盗汗者忌大量长期服用。

3、有发汗之力,又有利尿作用,阴虚津液耗伤者忌长期服用;遗尿患者不宜长期服用;电解质紊乱者慎用。

4、有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的作用胃溃疡以及长期腹泻者不宜长期服用。

5、挥发油成分能刺激肾脏,使肾小球充血,故肾小球肾炎患者不宜多量久服。

6、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香荆芥酚、百里香酚等成分;另含甾醇、黄酮苷等。

药理作用

本品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海州香薷的水煎剂有抗病毒作用。此外,香薷酊剂能刺激肾血管而使肾小球充血,滤过性增大而有利尿作用。

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2、《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证,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和剂局方》)。

2、治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如深师薷术丸(《外台秘要》)。

相关配伍

1、香薷配白术:香薷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白术善于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二者配伍,标本兼顾,最能行水消肿。常用治水湿泛溢之通身水肿者。

2、香薷配杏仁:香薷善于发汗解表,化湿和中;杏仁偏于肃肺理气除湿。二者配伍,既能发散表邪,又能降肺和胃理气。常用治夏月外感寒湿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等

3、香薷配金银花、连翘: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泄郁热。三药配伍,寒温相制为用,有辛凉透热之功。常用治暑月外感寒湿,郁而化热,或外感暑热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口渴、脉浮数者。

4、香薷配生石膏: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化湿和中,为夏季解肌透表退热要药;生石膏辛甘大寒,既辛散表热,又清解暑热。二药配伍,既清且散,共奏清热解暑、透表退热之功。常用治暑热外感,高热烦渴无汗者。

鉴别用药

1、麻黄与香薷:麻黄与香薷皆味辛性温,均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都可用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以及水肿兼表证者。但麻黄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其发汗之力较强、散寒之力较大,但无和中化湿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同时,麻黄又能宣肺而平喘、利水消肿,又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咳嗽气喘。香薷其发汗、散寒之力不如麻黄,善于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者。

2、香薷与白扁豆:两药均性微温,同入胃经,皆能解暑化湿和中,用于暑湿内伤,腹痛吐泻。但香薷味辛入肺,又善于解表邪,适用于暑湿在表阴暑、之证。白扁豆味甘入脾,以补脾气见长,适用于脾虚有湿证。

3、藿香与香薷:皆有化湿和中发表的作用,用治湿浊困脾或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脘痞吐泻,每每相须为用。但藿香善于止呕,为治疗湿郁呕逆之要药,芳香化湿之力较强,用于湿浊内阻、暑湿表证、湿温初起等;香薷化湿和中,兼利小便,且其发汗解表之力较强,而藿香次之。香薷善于发越阳气,散水和脾以利水消肿,用于脾虚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水肿等。

4、佩兰与香薷:二药皆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作用,治暑月形寒饮冷、脘腹痞满呕吐泻痢等,常相须为用。然佩兰芳香性平,长于去陈腐、辟秽浊,为治脾湿口甜口臭之良药;香薷发汗解表之力较强,且能和中化湿,兼利小便。

相关药品

暑湿感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香苏正胃丸、肠炎宁糖浆(片)。

相关方剂

香薷散(《和剂局方》)、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扁豆汤(《外台秘要》引《广剂方》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残根及杂质,抢水洗净,切段,晾干。过筛。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青香薷: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基部类圆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3-5疏浅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圆卵形或圆倒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直径0.7-1.1mm,近圆球形,具网纹。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2、江香薷:长55-66cm。表面黄绿色,质较柔软。边缘有5-9疏浅锯齿。果实直径0.9-1.4mm,表面具疏网纹。

饮片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长段。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叶多皱缩或脱落,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石荠苧属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

形态特征

1、江香薷:直立草本,茎高55-65cm。基部分枝较长,向上分枝渐短。茎四棱形,基部类圆形。中上部茎具细浅纵槽数条,四棱上疏生长柔毛,槽内为卷曲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7-1cm,被小纤毛;叶片披针形,长3-6cm,宽0.6-1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5-9个锐浅锯齿,侧脉明显,上面黄绿色。被短柔毛,间有长绵毛,下面较淡,主脉上为长柔毛,余为短柔毛,两面均具凹陷腺点。总状花序密集成穗状、长2-3.5cm,苞片覆瓦状排列,倒卵圆形或圆卵形,长5-6mm,宽4-4.5mm,先端短尾尖,全缘,上面上半部被疏柔毛,下部近无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上半部密生凹陷腺点,边缘具长睫毛,脉7-9条,自基部掌状生出。花梗长1-1.5mm,被短柔毛。花萼钟形,长4mm,宽2-2.5mm,外被白色柔毛及凹陷腺点,内面在喉部以上被白色绵毛,下部无毛,萼齿5,钻形或披针形,近相等,约为全长的2/3。果时基部膨大;花冠淡紫色。或少有白色,长0.6-0.8cm,伸出苞片,外被微柔毛,内面在下唇之下方冠筒上簇生长柔毛,冠筒基部具一圈长毛环,余部脉上具疏短毛茸,下唇中裂片边缘具不规则圆或尖锯齿,先端凹入;雄蕊、雌蕊内藏,退化雄蕊2,发育,二药室近相等,花丝极短,无毛,着生于花冠筒内;柱头2裂,反卷;花盘前方指状膨大。小坚果扁圆球形,直径0.9-1.4mm,表面具疏网纹,网眼内平坦,具疣状突起。花期6月,果期7月。

2、石香薷:与江香薷极相似,但叶呈线状披针形,长1.8-2.6cm,宽0.3-0.4cm,边缘具疏锯齿3-4个,苞片多为5条脉。冠筒内基部具2-3行乳突状或短棒状毛茸,退化雄蕊多不发育,2药室。一大一小。小坚果具深穴状或针眼状雕纹,穴窝内具腺点。

分布区域

1、石香薷:分布于华东、中南、台湾、贵州。

2、江香薷:栽培于江西分宜、新余等地。

道地产区

1、青香薷:主产于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系野生,多自产自销。

2、石香薷:主产于江西宜分县,为栽培品,产量大而质量佳,行销全国。

生长环境

石香薷:野生于草坡或林下,海拔至1400m。

生长见习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土地都可以栽培,粘土生长较差,碱土不宜栽培,怕旱,不宜重茬。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谷雨前在垅上条播,开沟深约3cm,均匀播种,覆土1.5cm,轻行镇压,每1h㎡播种量17.5-22.5kg,2星期左右出苗。苗高3-6cm,按株距3-6cm留苗。6月可追肥1次,用稀释的粪尿或化肥,施后浇水。

,,香薷的功能,香薷的主治,香薷的功效,香薷的用法用量,香薷的价格,香薷的临床应用,香薷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