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鄂西介蕨
中文其他名称:
拉丁名: Dryoathyrium henryi (Bak.) Ching
分类学概念出处:Dryoathyrium henryi (Bak.) Ching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Bot. 11: 81. 1941;
异名:
根状茎长横卧,先端斜升;叶近簇生。能育叶长50-95厘米;叶柄长20-35厘米,基部直径3-4毫米,疏被深褐色披针形鳞片,向上禾秆色,近光滑;叶片长圆形,长30-60厘米,中部宽20-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略变狭,一回羽状,羽片深羽裂;羽片12-18对,互生,近无柄,略斜展,阔披针形,中部以下的长12-20厘米,宽3-4厘米,尾状渐尖头,基部近对称,截形或圆楔形,边缘深羽裂;裂片镰刀状长圆形,长2-2.5厘米,宽6-8毫米,钝圆头或短尖头,边缘有锐裂的粗锯齿;中部以上的羽片与下部同形,向上逐渐缩短,羽状半裂至深裂,裂片长圆形或斜长方形,全缘或边缘有浅锯齿。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侧脉8-10对,小脉二至三叉。叶干后草质,暗绿色,叶轴和羽轴上疏被褐色阔披针形小鳞片和2-3列细胞组成的蠕虫状毛。孢子囊群短长圆形,有时弯弓或为弯钩形,偶有马蹄形,生于小脉上侧,少横跨小脉上,每裂片5-7对,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囊群盖长形,少有弯钩形或马蹄形,褐色,膜质,边缘撕裂呈流苏状,宿存。孢子周壁表面有较多的宽条状褶皱。染色体数目2n=240。
国内分布:分布于陕西南部(长安南五台、华山、周至楼观台、宁陕)、甘肃东南部(文县)、福建(武夷山)、河南南部(西峡)、湖北(巴东、鹤峰、始建)、湖南(桑植、石门、永顺)、四川(峨眉山)、重庆(南川)、贵州(道真、桐梓)和云南(永善)。
国外分布:
生境:生于落叶阔叶林下或灌木林下阴湿处,海拔1 000-2 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