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出处
《伤寒论》
功用
回阳益阴
主治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茯苓四逆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回阳益阴之功效。主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症见四肢厥逆、烦躁、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做欲绝。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休克、心力衰竭、心机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内耳眩晕症等。,
歌诀
少阴病症四逆汤,附子干姜力回阳。茯苓人身炙甘草,诸药阳复畜自康。
,
组成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一日二次。
,
功用
回阳益阴。
,
主治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
方义
本方由四逆汤加茯苓、人参而成,亦系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而成,为回阳救逆,益气化饮之剂,又称温阳利水,扶正救逆之剂。方以四逆汤为主,回阳救逆,加人参而益气生津,扶正固本,俾心、肾、脾三阳得回而本固,阳复则阴生也。茯苓重用,甘淡健脾渗湿,使寒湿之邪得姜附之温阳而从小便利之;且参、苓相配,益气健脾,又土以制水也;茯苓并能安神,定魂魄,除烦而宁心也。故名茯苓四逆汤。
,
运用
本方以四肢厥逆、烦躁、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做欲绝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心力衰竭、心机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内耳眩晕症等。
,
加减化裁
如心悸怔忡,加生龙骨、生牡蛎;烦躁不安,加琥珀;浮肿,小便不利,加桂枝、白术;虚寒世泻,加白术、补骨脂。
,
重要文献摘要
《伤寒缵论》:“茯苓四逆汤: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卜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各家论述
《伤寒附翼》:此厥阴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药为里症用,故虽重用姜、桂,而以里药名方耳。厥阴伤寒,先热者后必厥,先热时必消渴。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时不热不渴可知矣。因消渴时饮水多,心下之水气不能入心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肺为水母,肺气不化,则水气不行。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茯苓四逆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回阳益阴之功效。主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症见四肢厥逆、烦躁、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做欲绝。,茯苓四逆汤的成分-茯苓四逆汤歌诀-茯苓四逆汤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