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明清时期中医与壮医的互相渗透,使壮医迅速发展,壮医理论开始萌芽,壮药使用的品种范围更加扩大,用药经验日趋丰富,诊疗技术进一步提高 …
文章标签:第五章
第五章 第一节 壮医理论的萌芽
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壮族医药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金针等治疗方法的广泛使用,壮医药知识也由零星积累逐渐系统化, …
第五章 第五节 医疗制度和医疗机构的建立
壮族地区医疗制度和医疗机构的建立都较晚,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宋以后才建立。 11世纪中叶,广西爆发了壮人侬智高领导的有壮汉等民族人民参加的反宋起义。根据新出土元碑《故大师白氏墓碑铭并序》考释,白居 …
第五章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壮医诊疗技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壮医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法,大大地丰富了壮医的内容。 壮族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脉诊、甲诊、口诊等方面。详细内容见第六章第四节。 壮族的治疗方法随着社会历史 …
第五章 第十节 名医的涌现(2)
周棣华,清代建乡萃英村人。精通医术,光绪二十八年疠疫流行,周救活多人,八十四岁寿终。[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县志》 阎铭校,清代全县西边人。精通医术,八十一岁而终。[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全县 …
第五章 第十节 名医的涌现(1)
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壮医药事业逐渐兴旺,壮医药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宋代苏颂主编的《本草图经》提到”二广俚医”,”俚医”是对壮族民间医师的最早称呼,说明至少在宋代,壮族已出现专职医师,并得到社 …
第五章 第三节 方剂学的萌芽
药物知识及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壮医方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壮族未能形成本民族的规范化文字,故壮医的医疗经验、单方、验方大多只能通过口授、耳听、心传的形式流传下来,遗失的固然很多,其中部分由于 …
第五章 第七节 壮医理论的初步形成及壮医著作的出现
壮族医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出现了有关壮医药方面的著作。 这一时期壮医药在药物、病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得到了初步的总结。 药物方面,如前所述 …
第五章 第二节 壮药学的发展
唐宋以后,壮药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新修本草》是唐显庆二年(687年)由苏敬等22人编纂,历时两年完成,由唐政府颁发的药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共载药850种(一说844种)。当时唐政府曾下诏全国,征询 …
第五章 第八节 壮医预防方法
壮族地居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且多高山丘陵,树木茂密,故岚岳瘴疟、瘟痧疫疠均多发生。壮医对这些疾病所具有的传染性早已有所认识,如《镇安府志》载:”天保县,山深箐密,气候多戾……居此者,多中虚,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