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文学名:斑唇卷瓣兰
中文其他名称:毛边卷瓣兰,黄花卷瓣兰,翠花卷瓣兰,黄花石豆兰
拉丁名:Bulbophyllum pectenveneris (Gagnep.) Seidenf.
分类学概念出处:Bulbophyllum pectenveneris (Gagnep.) Seidenf. in Dansk Bot. Ark. 29 (1): 37. 1973, et in Opera Bot. 114: 278, fig. 182. 1992;
异名:Bulbophyllum flaviflorum (T.S. Liu & H.J. Su) Seidenf. Cirrhopetalum flaviflorum T.S. Liu & H.J. Su Cirrhopetalum miniatum Rolfe Cirrhopetalum pectenveneris Gagnep.
根状茎匍匐,粗1-2毫米。根出自生有假鳞茎的节上,长而弯曲。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5-10毫米,卵球形,长5-12毫米,粗5-10毫米,顶生1枚叶,干后表面常皱曲。叶厚革质,椭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1-6厘米,中部宽7-18毫米,先端稍钝或有时具凹头,基部几无柄。花葶从生有假鳞茎的根状茎节上发出,直立,远高出叶外,长约10厘米,伞形花序具3-9朵花;花序柄纤细,疏生2-3枚紧抱的筒状膜质鞘;花苞片小,披针形,长3-4毫米;花梗和子房纤细,长7-10毫米;花黄绿色或黄色稍带褐色;中萼片卵形,凹的,长约5毫米,中部宽约2.5毫米,先端急尖为细尾状,基部以上边缘具流苏状缘毛,具5条脉;侧萼片狭披针形,长3.5-5厘米,宽约2.5毫米,先端长尾状,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基部上方扭转而上下侧边缘分别彼此粘合,边缘内卷,向先端渐狭为长尾状的筒,仅近先端处开始分开;花瓣斜卵形,长2.5-3毫米,中部宽约1.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约2/5贴生在蕊柱足上,边缘尤其在中部以上具流苏状缘毛,具3条脉;唇瓣肉质,舌状,向外下弯,长2.5毫米,先端近急尖,无毛;蕊柱长2毫米;蕊柱齿钻状,长约1毫米;蕊柱足向上弯曲,长1.5毫米,其分离部分长约0.5毫米;药帽前端近截形,边缘具乳突。花期4-9月。
国内分布:安徽南部(祁门、贵池一带)、福建北部(武夷山、南平、德化、建阳)、台湾(广布于大部分山区)、湖北西部至西北部(房县、秭归)、香港、海南(三亚市、乐东、琼中)、广西(十万大山)
国外分布:越南、老挝
生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或林下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