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

附子

别名

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

药材分类

植物

,炮附子,中药名。为附子的炮制品,包括炮附片、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等。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功效作用

功能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

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2、阳虚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3、寒痹证: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4、西医诊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属亡阳证者,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及妇科手术外伤引起的大出血及严重的呕吐腹泻,急性病大汗引起的大量脱水所造成的低血容量休克属亡阳证者,某些急症大汗过多而见休克者属亡阳证者,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阳虚证者,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阳虚证者,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黄疸属寒湿阻滞者,便秘属虚寒证者,痛经属于寒滞胞宫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不良反应

1、附子中含多种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表现为心脏的毒性。但经水解后形成的乌头碱,毒性则大大降低。乌头碱类结构属二萜类生物碱,具有箭毒样作用,即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还具有乌头样作用,表现为心律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

2、附子大剂量粗制生物碱可导致多种动物全身性及呼吸麻痹,症状表现为呼吸停止先于循环紊乱。

3、附子中毒早期催吐,洗胃;有呼吸麻痹症状时,及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给氧;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出现室性心律紊乱可用利多卡因。

4、附子中毒原因主要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煎煮不当,配伍失宜等)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必须严格炮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才能保证用药安全。

5、具体预防措施为:控制剂量,一般每次3-15g;合理配伍,干姜、甘草等可解附子毒;口服宜用制附子;应先煎,至煎剂入口无麻辣感为度;还应尽量避免与兴奋中枢、神经及促进心脏机能的药物同用。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1)地胆为之使,得花椒、食盐,下达命门。

(2)恶蜈蚣。

(3)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犀角。

(4)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附子不宜与酚妥拉明、六烃季铵同用,后者可以阻断附子的升压作用。

(2)普萘洛尔、利舍平可部分阻断附子的作用,不宜同用。

(3)附子可以抑制嘌呤类药的效应,故不宜同用。

3、饮食禁忌:

(1)畏绿豆、乌韭、童溲,不宜同服。

(2)忌豆豉汁、稷米。

(3)反河豚。

注意事项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化学成分

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药理作用

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蜍及温血动物心脏,不论是正常状态或处于衰竭状态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最近研究表明,附子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2、《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制附子(先煎2-3小时)12-60g,桂枝12-18g,炙甘草12-30g,大麦冬30g,红枣15-30枚,枸杞12-30g,太子参15-30g,丹参30g,沉香(后下)5-9g。每日1剂,水煎2次,晚服第1煎,次晨服第2煎,15剂为1疗程。

2、充血性心力衰竭:附子10-15g(先煎),北五加皮10-15g,泽兰15g,赤芍15g,川芎15g,丹参15g,鸡血藤15g,党参25g,麦冬25g,水煎分服。

3、抢救危重病人:黑附片156.25g,丹参156.25g,红参(一等品)93.75g,制成1000ml注射液。每日80-200ml加入250-500ml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分2次缓慢静脉滴注。

4、胃下垂:熟附片(先熬)12g,炒白术10g,焦艾叶9g,小茴香5g。水煎,饭后分服,连服50天。

5、慢性肾功能衰竭:附子(先煎)、桂枝、大黄各10-15g,黄芪20-40g,桑白皮15-20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附子15g,大黄30g,牡蛎、蒲公英各60g,浓煎200-400ml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

6、尿毒症:大黄20g,黄苓、生牡蛎各50g,炙附子15g,水煎,每日睡前滴肛150ml,病情重者可每日灌注2-3次。

7、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2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90g,人参60g,白术120g,芍药90g。上五味以水4000ml,煮取1500ml,去渣,温服200ml,日3次服。

8、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1个,生切4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份,为末。每服3g,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

9、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3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9g,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

10、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附子1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每末二大钱,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2g,去椒入盐,空心服。

11、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自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15g,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30g,上为粗末,每服12g,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2g,去渣,温服。

相关配伍

1、附子配伍白芍:附子辛甘大热,入于气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白芍酸苦微寒,入于血分,性柔而主静,有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效。附子得白芍,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血;白芍得附子,养血和营而无寒凝之弊。二者伍用,其温阳散寒、养阴和营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血虚寒凝之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寒滞肝脉之胁痛;寒凝胞宫之痛经等症。

2、附子配伍白术、茯苓: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利水。三者伍用,有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湿浊聚集之水肿、小便不利、慢性泄泻等。

3、附子配伍大黄:大黄苦寒,攻积导滞;附子辛热,助阳散里寒,且能制约大黄寒凉之性。二者相伍,寒热并用,有温下寒实积滞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实内结而阳气虚衰之腹痛便秘、手足厥冷等症。

4、附子配伍干姜:二者均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但附子走而不守,助肾阳而破阴寒;干姜守而不走,暖脾胃而散寒邪。相须为用,有温补脾肾、助阳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之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脘腹冷痛、五更泄泻;或阳虚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

5、附子配伍桂枝:附子辛热,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通关节;桂枝辛温,轻扬升散,温经通阳、祛风散寒止痛。二者配伍,其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素体阳虚、风寒湿邪侵袭之身体烦痛、不能转侧、关节不得屈伸者。

6、附子配伍花椒: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花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二者同为辛热之品,皆有温里散寒之作用。相伍为用,其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以及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7、附子配伍黄芪:附子温补元阳;黄芪益气固表。二者伍用,既有温阳益气、周表止汗之功,用于治疗气虚阳衰、卫表失固之虚汗出、倦怠、畏寒、形冷;亦有温补脾肾、补火生土之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8、附子配伍肉桂: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之纯阳之品,有回阳救逆之功;肉桂辛甘性热,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温肾阳,更能引火归原。二药相须为用,附子善入气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温经通脉。共奏温肾助阳、引火归原、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尿频、小便清长等症以及风寒湿痹之关节酸痛、一身尽痛者。

9、附子配白术:附子温补脾肾散寒;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两药相配,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之功。适用于阳虚寒湿内盛的心腹冷痛、呕吐泄泻及痰饮水肿等。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燥湿健脾益气。两药伍用,共奏温经益气、散寒除湿之功。也适用于风湿相搏之肢体关节疼痛者。

10、附子配乌头:附子长于补火助阳;乌头功善温经散寒止痛。两药伍用,共达温阳祛寒,逐阴止痛之功。适用于心阳不振,阴寒痼结所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痹疼痛者。

11、附子配桑白皮:附子味辛大热,长于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桑白皮甘寒,善于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两药合用,具有温阳利水,泻肺平喘的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肺气不降而见的水气浮肿,小便不利,兼见喘咳上气者。

12、附子配杜仲:附子味辛,大热,长于补火助阳;杜仲甘温,善于补益肝肾。两药合用,增强补肝肾,壮腰膝的功效。适用于肾阳虚弱,腰膝酸软,小腹冷痛者。

鉴别用药

1、生附片、炮附片、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附子炮制品有生附片、炮附片、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生附片有毒,总生物碱含量为1.1%,多外用。炮附片总生物碱含量较生附片减少81.30%,白附片生物碱含量为0.17%,毒性降低,其强心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心作用愈显著。其含有剧毒的二萜双酯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弟胺等成分,毒性强,炮制后降低毒性。附子中的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密切关系。炮附片以温肾暖脾,补命门之火力胜,临床多用治虚寒泄泻,风寒湿痹,阳虚水肿,阳虚感冒,精泄不禁。盐附子生物碱含量为0.34%,以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主,故临床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寒湿痹痛,心腹疼痛,阳虚水肿,阳虚感冒等。

2、附子与川乌、草乌:附子、川乌、草乌,同出一物,均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根,均为辛热有毒之品,均能散寒止痛,治寒湿痹痛、心腹冷痛等。但附子又善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主治亡阳欲脱及肾阳虚衰、脾肾阳衰诸证,以及阳虚水肿、阳虚外感等。乌头又分川乌和草乌,川乌多为栽培,草乌多系野生,又均善祛风除湿和麻醉止痛,治寒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疼痛,阴疽及用于表面麻醉。草乌毒性、功效均较川乌为胜。

3、附子与细辛:两药均味辛性温热,有毒,同归心、肾经,均具散寒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寒湿痹,阳虚外感。然细辛辛温,又归肺经,有祛风散寒,通窍,温肺化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渊,牙痛,寒痰停饮,气逆喘咳,吹鼻取嚏,又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用治闭证;附子又归脾经,而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

4、附子与桂枝:两药均味辛,同归心经,均具温经散寒,通痹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寒湿痹。然附子辛散温通,彻内彻外,善逐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体阳虚,寒湿偏盛,关节掣痛,屈伸不利,寒痹重证最为常用;附子又归肾、脾经,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桂枝辛散温通,既入心经走血分,能温通心阳而治疗胸痹胸痛,又可温中补虚,散寒止痛而用于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又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经而用于妇女感寒,血滞经闭,癥瘕腹痛;桂枝又归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助阳化气,平降冲逆的作用,用于风寒感冒,痰饮蓄水,心悸奔豚等。

5、附子与麻黄:两药均味辛,均具有散寒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寒湿痹,阳虚外感然附子辛散温通,彻内彻外,善逐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体阳虚,寒湿偏盛,关节掣痛,屈伸不利,寒痹重证最为常用;附子又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麻黄辛散温通,散寒通滞,多用于外感风寒湿邪所致关节痹痛;麻黄归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

6、附子与桑寄生:两药均归肾经,均具有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同可用治风寒湿痹。然附子辛散温通,彻内彻外,善逐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体阳虚,寒湿偏盛,关节掣痛,屈伸不利寒痹重证最为常用;附子辛、大热,有毒,又归心、脾经,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桑寄生甘平,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故可用治营血亏虚,肝肾不足,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对年老体弱,或痹痛日久,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者尤为适宜;桑寄生又归肝经,既可养血,又可补肝肾,故有固冲任、安胎之效,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冲任不固所致胎漏、胎动不安及习惯性流产等。

相关药品

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济生肾气丸、固肾定喘丸、益心丸。

相关方剂

四逆汤(《伤寒论》)、白通汤(《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药膳食疗

附子生姜狗肉汤:

1、功效:温阳散寒、化痰止咳。适用于阳虚咳嗽,症见咳嗽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痰多色白而清稀、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

2、原材料:狗肉100克,熟附子10克,生姜150克。

3、做法:狗肉洗净、切块,熟附子、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生姜切片备用。起油锅,下狗肉炒干水,放入熟附子、生姜及陈皮、米酒等调料,炒片刻铲起,放进砂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3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

4、用法:食肉喝汤。

功效作用

功能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

1、亡阳证: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2、阳虚证:本品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3、寒痹证: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4、西医诊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所致的心源性休克,暴发型流脑、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属亡阳证者,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及妇科手术外伤引起的大出血及严重的呕吐腹泻,急性病大汗引起的大量脱水所造成的低血容量休克属亡阳证者,某些急症大汗过多而见休克者属亡阳证者,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阳虚证者,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阳虚证者,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黄疸属寒湿阻滞者,便秘属虚寒证者,痛经属于寒滞胞宫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不良反应

1、附子中含多种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表现为心脏的毒性。但经水解后形成的乌头碱,毒性则大大降低。乌头碱类结构属二萜类生物碱,具有箭毒样作用,即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还具有乌头样作用,表现为心律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

2、附子大剂量粗制生物碱可导致多种动物全身性及呼吸麻痹,症状表现为呼吸停止先于循环紊乱。

3、附子中毒早期催吐,洗胃;有呼吸麻痹症状时,及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给氧;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出现室性心律紊乱可用利多卡因。

4、附子中毒原因主要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煎煮不当,配伍失宜等)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必须严格炮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才能保证用药安全。

5、具体预防措施为:控制剂量,一般每次3-15g;合理配伍,干姜、甘草等可解附子毒;口服宜用制附子;应先煎,至煎剂入口无麻辣感为度;还应尽量避免与兴奋中枢、神经及促进心脏机能的药物同用。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1)地胆为之使,得花椒、食盐,下达命门。

(2)恶蜈蚣。

(3)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犀角。

(4)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附子不宜与酚妥拉明、六烃季铵同用,后者可以阻断附子的升压作用。

(2)普萘洛尔、利舍平可部分阻断附子的作用,不宜同用。

(3)附子可以抑制嘌呤类药的效应,故不宜同用。

3、饮食禁忌:

(1)畏绿豆、乌韭、童溲,不宜同服。

(2)忌豆豉汁、稷米。

(3)反河豚。

注意事项

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化学成分

本品含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异飞燕草碱,新乌宁碱,乌胺及尿嘧啶等。

药理作用

附子煎剂、水溶性部分等,对蛙、蟾蜍及温血动物心脏,不论是正常状态或处于衰竭状态均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其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及水提物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蛋清、角叉菜胶、甲醛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抑制醋酸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抑制肉芽肿形成及佐剂性关节炎;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最近研究表明,附子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2、《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制附子(先煎2-3小时)12-60g,桂枝12-18g,炙甘草12-30g,大麦冬30g,红枣15-30枚,枸杞12-30g,太子参15-30g,丹参30g,沉香(后下)5-9g。每日1剂,水煎2次,晚服第1煎,次晨服第2煎,15剂为1疗程。

2、充血性心力衰竭:附子10-15g(先煎),北五加皮10-15g,泽兰15g,赤芍15g,川芎15g,丹参15g,鸡血藤15g,党参25g,麦冬25g,水煎分服。

3、抢救危重病人:黑附片156.25g,丹参156.25g,红参(一等品)93.75g,制成1000ml注射液。每日80-200ml加入250-500ml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分2次缓慢静脉滴注。

4、胃下垂:熟附片(先熬)12g,炒白术10g,焦艾叶9g,小茴香5g。水煎,饭后分服,连服50天。

5、慢性肾功能衰竭:附子(先煎)、桂枝、大黄各10-15g,黄芪20-40g,桑白皮15-20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附子15g,大黄30g,牡蛎、蒲公英各60g,浓煎200-400ml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

6、尿毒症:大黄20g,黄苓、生牡蛎各50g,炙附子15g,水煎,每日睡前滴肛150ml,病情重者可每日灌注2-3次。

7、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2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90g,人参60g,白术120g,芍药90g。上五味以水4000ml,煮取1500ml,去渣,温服200ml,日3次服。

8、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1个,生切4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份,为末。每服3g,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

9、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3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9g,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

10、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附子1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每末二大钱,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2g,去椒入盐,空心服。

11、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自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15g,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30g,上为粗末,每服12g,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2g,去渣,温服。

相关配伍

1、附子配伍白芍:附子辛甘大热,入于气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白芍酸苦微寒,入于血分,性柔而主静,有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效。附子得白芍,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血;白芍得附子,养血和营而无寒凝之弊。二者伍用,其温阳散寒、养阴和营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血虚寒凝之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寒滞肝脉之胁痛;寒凝胞宫之痛经等症。

2、附子配伍白术、茯苓: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利水。三者伍用,有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湿浊聚集之水肿、小便不利、慢性泄泻等。

3、附子配伍大黄:大黄苦寒,攻积导滞;附子辛热,助阳散里寒,且能制约大黄寒凉之性。二者相伍,寒热并用,有温下寒实积滞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实内结而阳气虚衰之腹痛便秘、手足厥冷等症。

4、附子配伍干姜:二者均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但附子走而不守,助肾阳而破阴寒;干姜守而不走,暖脾胃而散寒邪。相须为用,有温补脾肾、助阳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之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脘腹冷痛、五更泄泻;或阳虚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

5、附子配伍桂枝:附子辛热,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通关节;桂枝辛温,轻扬升散,温经通阳、祛风散寒止痛。二者配伍,其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素体阳虚、风寒湿邪侵袭之身体烦痛、不能转侧、关节不得屈伸者。

6、附子配伍花椒: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花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二者同为辛热之品,皆有温里散寒之作用。相伍为用,其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以及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7、附子配伍黄芪:附子温补元阳;黄芪益气固表。二者伍用,既有温阳益气、周表止汗之功,用于治疗气虚阳衰、卫表失固之虚汗出、倦怠、畏寒、形冷;亦有温补脾肾、补火生土之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8、附子配伍肉桂: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之纯阳之品,有回阳救逆之功;肉桂辛甘性热,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温肾阳,更能引火归原。二药相须为用,附子善入气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温经通脉。共奏温肾助阳、引火归原、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尿频、小便清长等症以及风寒湿痹之关节酸痛、一身尽痛者。

9、附子配白术:附子温补脾肾散寒;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两药相配,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之功。适用于阳虚寒湿内盛的心腹冷痛、呕吐泄泻及痰饮水肿等。附子温经散寒止痛;白术燥湿健脾益气。两药伍用,共奏温经益气、散寒除湿之功。也适用于风湿相搏之肢体关节疼痛者。

10、附子配乌头:附子长于补火助阳;乌头功善温经散寒止痛。两药伍用,共达温阳祛寒,逐阴止痛之功。适用于心阳不振,阴寒痼结所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痹疼痛者。

11、附子配桑白皮:附子味辛大热,长于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桑白皮甘寒,善于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两药合用,具有温阳利水,泻肺平喘的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肺气不降而见的水气浮肿,小便不利,兼见喘咳上气者。

12、附子配杜仲:附子味辛,大热,长于补火助阳;杜仲甘温,善于补益肝肾。两药合用,增强补肝肾,壮腰膝的功效。适用于肾阳虚弱,腰膝酸软,小腹冷痛者。

鉴别用药

1、生附片、炮附片、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附子炮制品有生附片、炮附片、盐附子、黑附片、白附片。生附片有毒,总生物碱含量为1.1%,多外用。炮附片总生物碱含量较生附片减少81.30%,白附片生物碱含量为0.17%,毒性降低,其强心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心作用愈显著。其含有剧毒的二萜双酯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弟胺等成分,毒性强,炮制后降低毒性。附子中的强心作用与其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密切关系。炮附片以温肾暖脾,补命门之火力胜,临床多用治虚寒泄泻,风寒湿痹,阳虚水肿,阳虚感冒,精泄不禁。盐附子生物碱含量为0.34%,以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主,故临床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寒湿痹痛,心腹疼痛,阳虚水肿,阳虚感冒等。

2、附子与川乌、草乌:附子、川乌、草乌,同出一物,均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根,均为辛热有毒之品,均能散寒止痛,治寒湿痹痛、心腹冷痛等。但附子又善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主治亡阳欲脱及肾阳虚衰、脾肾阳衰诸证,以及阳虚水肿、阳虚外感等。乌头又分川乌和草乌,川乌多为栽培,草乌多系野生,又均善祛风除湿和麻醉止痛,治寒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损伤疼痛,阴疽及用于表面麻醉。草乌毒性、功效均较川乌为胜。

3、附子与细辛:两药均味辛性温热,有毒,同归心、肾经,均具散寒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寒湿痹,阳虚外感。然细辛辛温,又归肺经,有祛风散寒,通窍,温肺化饮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鼻渊,牙痛,寒痰停饮,气逆喘咳,吹鼻取嚏,又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用治闭证;附子又归脾经,而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

4、附子与桂枝:两药均味辛,同归心经,均具温经散寒,通痹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寒湿痹。然附子辛散温通,彻内彻外,善逐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体阳虚,寒湿偏盛,关节掣痛,屈伸不利,寒痹重证最为常用;附子又归肾、脾经,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桂枝辛散温通,既入心经走血分,能温通心阳而治疗胸痹胸痛,又可温中补虚,散寒止痛而用于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又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经而用于妇女感寒,血滞经闭,癥瘕腹痛;桂枝又归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助阳化气,平降冲逆的作用,用于风寒感冒,痰饮蓄水,心悸奔豚等。

5、附子与麻黄:两药均味辛,均具有散寒止痛之功,同可用治风寒湿痹,阳虚外感然附子辛散温通,彻内彻外,善逐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体阳虚,寒湿偏盛,关节掣痛,屈伸不利,寒痹重证最为常用;附子又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麻黄辛散温通,散寒通滞,多用于外感风寒湿邪所致关节痹痛;麻黄归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

6、附子与桑寄生:两药均归肾经,均具有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同可用治风寒湿痹。然附子辛散温通,彻内彻外,善逐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素体阳虚,寒湿偏盛,关节掣痛,屈伸不利寒痹重证最为常用;附子辛、大热,有毒,又归心、脾经,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作用,用于亡阳证,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可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桑寄生甘平,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故可用治营血亏虚,肝肾不足,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对年老体弱,或痹痛日久,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者尤为适宜;桑寄生又归肝经,既可养血,又可补肝肾,故有固冲任、安胎之效,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冲任不固所致胎漏、胎动不安及习惯性流产等。

相关药品

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济生肾气丸、固肾定喘丸、益心丸。

相关方剂

四逆汤(《伤寒论》)、白通汤(《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药膳食疗

附子生姜狗肉汤:

1、功效:温阳散寒、化痰止咳。适用于阳虚咳嗽,症见咳嗽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痰多色白而清稀、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

2、原材料:狗肉100克,熟附子10克,生姜150克。

3、做法:狗肉洗净、切块,熟附子、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生姜切片备用。起油锅,下狗肉炒干水,放入熟附子、生姜及陈皮、米酒等调料,炒片刻铲起,放进砂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3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

4、用法:食肉喝汤。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选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习称“盐附子”。生附子有毒,加工炮制后毒性降低,便于内服。产地加工成盐附子的目的是防止药物腐烂,利于贮藏。

炮制方法

1、黑顺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2、白附片:取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

3、炮附片:取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放凉。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

4、淡附片: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淡附片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阴寒水肿,阳虚外感。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盐附子,密闭。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饮片性状

1、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2、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3、炮附片:形如黑顺片或白附片,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4、淡附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质硬,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块根倒圆锥形,长2-4cm,直径1-1.6cm,栽培品的侧根通常肥大,直径可达5cm,外皮黑褐色。茎直立,中部以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叶互生;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有长柄;叶柄长1-2.5cm,疏被短柔毛;叶片五角形,长 6-11cm,宽9-15cm,基部浅心形,3裂几达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彤、倒卵状菱形或菱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羽裂片2对,斜三角形,具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2深裂,各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上面疏被短伏毛,下面通常只在脉上疏被短柔毛,革质或纸质。总状花序顶生,长6-25cm;花序轴及花梗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针形;花梗长1.5-5.5cm;小苞片生花梗中下部;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上萼片高盔形,高2-2.5cm,基部至喙长1.7-2.2cm,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cm,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长约1.1cm。唇长约6mn,微凹,距长1-2.5mm,通常踡卷,无毛;雄蕊多数,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无毛或被短毛;心皮3-5,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果,长1.5-1.8cm。种子多数,三棱形,长3-3.2cm,两面密生横膜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辽宁南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主要栽培于四川。湖北湖南、云南、陕西等地也有栽培。

道地产区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

生长见习

喜温暖潮湿气候,耐寒,怕高温积水,在平坝和丘陵地区均可栽培,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水稻或玉米轮作4-5年以上的砂壤土或紫色土栽培,忌连作。

繁殖方式

主要用乌头块根繁殖。

栽培技术

选用四川中药研究所选育出的川药1号(南瓜叶型)、川药6号(丝瓜叶型)和川药5号(小花叶型)品种,产量较高。12月上、中旬为载种适期。按行株距各16cm穴钱,每穴1个,每隔10穴,在穴外多载1-2个,以备补苗用。栽后立即开沟,将畦沟泥土提到畦面覆盖乌头,厚约6cm,每亩可栽乌头8500-10000个。

病虫防治

1、白绢病,夏季高温多雨易发病,挖除病株病土,撒石灰消毒病穴,病株周围邻株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穴。

2、霜霉病,苗期彻底拔除病株,用1:1:150波尔多液喷叶面和叶背。

3、叶斑病,发生在4-9月,可用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或1:1:150波尔多液每10-15d喷1次。萎蔫病,栽种时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浸种3h。

4、白粉病,为害叶,可用25%粉锈宁2000倍液喷叶面。

5、黑绒鳃金龟,幼虫为害乌头。

6、乌头翠雀蚜,发生在5-10月。

7、黑小卷蛾,发生在4-10月。

,,炮附子的功能,炮附子的主治,炮附子的功效,炮附子的用法用量,炮附子的价格,炮附子的临床应用,炮附子的不良反应